在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及民意調查時,如何正確地估計目標族群的偏好,無疑是一個令人困擾的挑戰。通常情況下,研究人員會依賴某種樣本來推斷整體族群的意見。然而,樣本和目標族群之間的差異,常常導致錯誤的估計。於是,如何透過多層次回歸與後分層(MRP)技術來彌補這一缺陷,成為了當今數據分析的一個重要課題。
多層次回歸與後分層(MRP)是一種統計技術,旨在修正樣本族群與目標族群之間已知的差異。這一技術的核心在於後分層的過程,它將所有可能的屬性組合視為一個整體,以加權平均的方式來調整預測。
實際上,多層次回歸是用來平滑那些資料過少的組合(稱為“細胞”)的嘈雜估計,通過使用整體或相近的平均值來達成這一目標。
MRP的第一步是通過多層次回歸模型來預測每個後分層細胞的結果。根據每個特定細胞的變數,可以得到其對應的預測。第二步則是將這些估計結果進行後分層,以便應對不同細胞的大小和特性,從而生成針對整體族群的預估值。
這一技術的應用廣泛,尤其是在估計下層區域的偏好時,MRP能夠避免進行高成本且難以實現的細分調查。例如,在需要評估一個國家的州際偏好時,研究者可以利用全國性的調查數據,並依據不同的特徵(如年齡、性別)來進行推斷。
使用MRP時,研究者可以獲得更準確的偏好預測,尤其是在樣本代表性較低或者數據收集難度較高的情境下。
多層次回歸與後分層的原始概念最早由Gelman和T. Little在1997年提出,隨後經由多位學者進行擴展及改進。MRP技術被應用於估算美國州級選民偏好,證明了其對於處理複雜選舉數據的有效性。
例如,在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Wang等人利用Xbox用戶的調查數據來預測選舉結果,發現在數據偏差的情況下,透過MRP可以得出與更廣泛調查一致的結果。
雖然MRP在多個領域顯示出了優越性,但其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在時間上,MRP最適合於選舉臨近時使用,同時也需要在多層次回歸的模型設計上進一步提升。除了可以進行非參數回歸或正則化預測,後分層的概念也可以擴展至更複雜的數據收集情況中。
MRP的擴展應用,讓研究者能夠針對不確定性更大的情境進行調研,從而獲得更可靠的預測。
在樣本與目標族群的差異存在時,MRP技術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如何在不進行額外高成本調查的情況下,準確捕捉社會對不同議題的偏好,將會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應該如何再進一步優化這些技術,以適應更加複雜的社會變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