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肉的消費量一年比一年高,卻伴隨著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數據,每年美國有大約7600萬人因食源性疾病就醫,其中有不少是因食用了未經充分烹調的生肉引起的疾病。
「生肉的消費在某些文化中是傳統,但卻也帶來了更高的感染風險。」
生肉是指任何未經烹調的動物肌肉組織。儘管大多數肉類在食用前都會經過烹調,但一些傳統菜式如生魚片、牛肉塔塔以及生蠔等依然受人青睞。根據美國預防醫學雜誌的一項多州研究,食源性病原體導致的年醫療費用和生產力損失估計在93億至129億美元之間。
每年約有325,000人因食源性疾病住院,其中大約5,000人因此喪生。這些數字背後,涉及的許多病原體主要源於生肉,包括淋病桿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這些病原體可導致嚴重的腸道損傷,對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或兒童等高風險人群尤為危險。
「沙門氏菌在禽肉中最為常見,而E. coli則主要存在於牛肉。」
生肉的主要感染源在於其生產過程中的污染,這與不當處理、交叉污染有關。尤其是在家庭廚房中,許多家庭並未意識到這些潛在危險。一項研究顯示,14%的消費者在使用生肉後並未清洗烹飪用具,75%的消費者對於將生肉放置在冰箱上層也毫不在意,這增加了交叉污染的風險。
生肉中常見的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O157:H7、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等。這些病原體在牛肉、家禽、海鮮等不同種類的肉中都可能存在,而海鮮中的疾病攜帶者,如生蠔,則經常引發腹瀉及長場的腸道疾病問題。
「全球化和食品市場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行為的不當,都使得這些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令人擔憂,尤其是隨著全球化的加速,食物的供應鏈越來越長,交叉污染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民眾在購買和處理食物時缺乏足夠的認知與意識,這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了生肉相關疾病的流行。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歷史,在1890年代,對美國肉品品質的質疑引發了政府的首次肉類檢驗法規制定。隨著時間的推移,針對肉類的檢驗和監管標準不斷完善,以確保所有食用的肉類均可安全食用。在1996年制定的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系統(HACCP)旨在從源頭減少病原體的暴露。
即使法律和規範已經存在,真正的挑戰在於消費者的行為。根據一項研究,19%的人在處理生肉後並未洗手,20%的人喜歡吃顏色仍為粉紅色的漢堡,這些都表明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認識的不足。雖然目前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已有不少措施,但在消費環節的行為依然需要改善。
「正確處理和烹調食物是預防生肉引起疾病的首要措施。」
無論是在餐館還是家庭食堂,一個基本的安全常識就是:生肉必須在專用的切菜板上處理並且要徹底烹調以殺死病原體。此外,對於生肉的正確儲存和處理也同樣重要。大多數人應該意識到生肉在冰箱中可能產生的交叉污染風險,以及應該進行的清潔措施。
這些數據和研究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看待生肉,以及我們在飲食習慣和食品安全中的角色。隨著風險在增加,我們的應對方法又是否真正跟得上現實的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