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和生態系統的挑戰加劇,各種社會和生態系統正面臨著適應力的考驗。研究顯示,提升社會的韌性與適應力,尤其是透過多樣性,能夠有效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引發了許多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興趣。
適應能力是系統、機構、人類及其他有機體調整自身,以應對潛在損害、利用機會或反應後果的能力。
在生態系統的背景下,適應能力通常取決於物種的基因多樣性以及特定景觀或生物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尤其在社會-生態系統中,適應能力被認為與以下特徵密切相關:首先,機構和網絡學習及儲存知識和經驗的能力;其次,創造性靈活性在決策、轉型和問題解決中的重要性;第三,存在著能夠考慮所有利益相關方需求的回應性權力結構。
建立適應能力對於氣候變遷的背景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能提供一種潛在能力,讓社會能夠根據未來情況進行所需的適應。
調適能力提供了對干擾的韌性,使生態和人類社會系統能夠以最小的功能損失重新組合。生態系統的韌性在於原始生產力、維持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以及水文循環的穩定性;人類社會系統的韌性則體現在社會關係的穩定性、社會資本的維持和經濟繁榮。然而,隨著氣候的變化,未來的氣候將可能與現在截然不同,因此,發展適應能力是減少氣候變遷潛在負面影響的前提。
適應能力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提升,包括建立多樣化的資產基礎、良好的機構環境和靈活的決策過程。
根據海外發展研究所的報告,當地適應能力框架(LAC)強調了提升適應能力的五個核心特徵:資產基礎的多樣性、適當的機構環境、可生成和評估信息的能力、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以及能夠靈活應對變化的治理結構。
優勢包括穩定繁榮的經濟、技術的全面訪問及公平的資源分配,這些都是建立適應能力的推動因素。
一個穩定且繁榮的經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能夠更好地管理與適應相關的成本,通常發展較好且富裕的國家在應對氣候變遷影響方面更具備準備。此外,清晰的角色和責任的劃分、社會機構公平的資源分配等,都有助於抵制適應能力的障礙。
適應能力障礙分為內部和外部,其中內部障礙往往由個人或社區的信念和認知所驅動。
例如,許多人因為依賴生計而不願意從洪水易發區域遷移,而內部障礙可能還包括對氣候變化嚴重性和緊迫性的懷疑。總體來看,了解這些障礙,有助於我們評估集體適應的能力和潛力。
透過強化社會的韌性和適應力,我們能夠有效應對未來的挑戰,尤其在氣候變遷的背景下,這顯得尤為重要。
許多的發展干預措施,如社會保障計劃和促進社會安全網,能在提升適應能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社會的不平等和制度的缺陷仍然是阻礙適應能力的主要瓶頸。因此,不同社會在面對未來挑戰時,究竟如何有效地運用多樣性來增強自身適應力以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挑戰,這將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