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挑戰,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適應能力不僅關乎物種的恢復力,還與社會經濟系統的穩定性息息相關。生態系統如何調整以適應環境變化,成為當前環保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適應能力定義為系統、機構、人類和其他生物調整以減少潛在損害、把握機會或對結果作出反應的能力。在生態系統中,適應能力主要取決於物種的基因多樣性、特定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面臨的地理環境等因素。
適應能力的存在使生態和社會系統能夠自我重構,盡可能降低功能損失。
在氣候變遷的背景下,適應能力涵蓋了社會、政治、經濟、技術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共同影響著各類生態系統如何面對並應對環境變化。
提升適應能力能促進系統的韌性,這種韌性體現在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物種多樣性的維持以及水文循環的穩定性等方面。同時,在人類社會系統中,韌性則表現為社會關係的穩定性、社會資本與經濟繁榮的維持。隨著未來氣候的不確定性加大,建立適應能力成為減少氣候變遷潛在負面影響的先決條件。
根據《海外發展研究院》的報告,地方適應能力框架(LAC)指出了提升適應能力的五個核心特徵:
在生態學中,適應能力與R選擇和K選擇策略有著密切聯繫。R策略通常與低複雜度和高韌性情況相符,而K策略則反映了高複雜度和潛在的高韌性。然而,當擾動超過某一極限,適應能力可能會被壓縮,系統將可能崩潰至一種低潛力、低複雜度和低韌性的狀態。
在氣候變遷的情境中,促進適應能力的因素包括經濟的穩定性、可獲得的技術、明確的角色分配、氣候信息的傳達等。社會機構的角色在於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以對抗因權力不平衡造成的阻礙。
擁有高適應能力的傳統社會,應被保護免受現代發展帶來的潛在損害。
在評估一個群體的適應能力時,了解障礙是至關重要的。障礙可以是歷史性的、政治的、經濟的,也可能是自然層面的。內部障礙通常是由於對氣候變遷的認知影響而產生的,而外部障礙則是因為個體或社區以外的因素。
例如,面臨氣候事件如洪水時,缺乏可供搬遷的土地就是一個普遍的外部障礙。同樣,關於氣候變遷影響的懷疑態度,也可能導致資源無法被有效利用,進而影響社區的適應行動。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自然生態的保護,以增強整個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將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