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哪些國家曾經被美國列為貨幣操控者?

貨幣操控者這一稱號,由美國政府機構如美國財政部用來描述那些從事被認為是「不公平貨幣 practices」的國家,以此獲取貿易優勢。這種做法可能包括貨幣干預或中央銀行在其貨幣與外幣之間買賣的貨幣政策,通常旨在影響匯率和商業政策。制訂這類政策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控制通脹、維持國際競爭力或金融穩定等。

政策制定者通常會削弱自身貨幣以補貼出口,並提高進口的價格,有時這種價格提高甚至可達30-40%,因此這是一種保護主義的手段。

根據1988年的《綜合外貿和競爭力法》,美國財政部長每年必須「分析外國的匯率政策……並考慮是否有國家操縱其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以防止有效的國際收支調整或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如果財政部長認為某些國家正在操縱其貨幣,並且這些國家有顯著的貿易順差,則有權採取行動進行談判,目的是確保這些國家能夠定期並迅速調整其貨幣的匯率,以便進行有效的國際收支。被指定為貨幣操控者的國家可能會被排除在美國政府的採購合同之外。

根據2015年的《貿易便利化和貿易執行法》,財政部必須發布半年度報告,其中回顧國際經濟發展和匯率政策。

如果某個國家在這個法案下被標記為貨幣操控者,則總統需通過財政部採取措施,針對那些未能採取措施以修正其貨幣低估及貿易順差的國家進行必要的補救行動。

有觀點認為,所謂的「貨幣操控」的概念是虛偽的,因為美國已經擁有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特權,而這一貨幣是國際貿易中必不可少的。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大規模干預行動,例如量化寬鬆政策和REPO市場的干預,被視為美國本身參與貨幣操控的例子。

根據1988年法案的指定國家

自1988年法案生效以來,美國財政部已經將以下國家指定為貨幣操控者:

  • 1988年:南韓
  • 1988年和1992年:台灣
  • 1992年至1994年:中國
  • 2017年:印度因其存在「有問題的外匯政策」而被列入名單。

在2017年,印度的外匯淨購買總額達到560億美元,佔GDP的2.2%。雖然2019年5月,美國財政部將印度和瑞士從貨幣監測名單上移除,但中國、日本、南韓、德國、義大利、愛爾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仍然被保留在上面。

2019年8月,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特朗普政府再次將中國指定為貨幣操控者,這一指控並未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

然而,在2020年1月,這一對中國的指控在中國同意不對其貨幣貶值,從而減少出口商品的價格後被撤回。隨後兩國簽署的「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中包括了一項條款,防止中國操控貨幣以獲取貿易優勢。

在2020年12月,特朗普政府將瑞士和越南指定為貨幣操控者,而在2021年4月,拜登政府再次將越南和瑞士進行了重新裁定。這兩個國家之後被移除出貨幣操控者的名單,轉移到增強監控名單中。2020年12月,印度、泰國和台灣被納入監視名單,而中國、日本、南韓、德國、義大利、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繼續留在名單上。

對製造業的影響

貨幣操控對經濟二次產業的影響不成比例,美國製造業遊說者經常稱中國為貨幣操控者。2013年,卡洛斯·D·拉米瑞茲的分析指出,「在製造業勞動力比例增加一個百分點的國會選區,其立法者將中國標籤為貨幣操控者的可能性會增加19.6%。」

反應

2020年,隨著COVID-19大流行的加劇,美國的貿易逆差與包括瑞士和越南在內的多個國家進一步擴大。儘管瑞士國家銀行繼續進行貨幣干預,以應對經濟危機期間外部資金的湧入,越南國家銀行表示,其外匯率政策「是為了控制通脹,確保宏觀穩定,並不會造成不公平的貿易優勢」。

一位美國財政部高層表示,美國的目標是「在一年內解決我們與越南和瑞士的問題」,並補充道「拜登政府尚未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報,並且「他們沒有違規行為」。在2021年4月,拜登政府將瑞士、越南和台灣轉移到增強接觸狀態後,美國財政官員確認COVID-19大流行對貿易和資本流動造成了巨大的扭曲,進一步提高了對這些出口導向國家進行貨幣干預的必要性。

此時,台灣和越南的官員對不被歸類為貨幣操控者表示歡迎,因為美國當局理解他們的「特殊情況」。越南國家銀行和瑞士國家銀行也表示將繼續進行貨幣干預以控制通脹,並確保宏觀經濟穩定。

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貨幣操控的爭論將不會停止。隨著不同國家之間的貿易方式不斷演變,未來哪些國家會成為新的「貨幣操控者」?

Trending Knowledge

全球貿易的隱形操控者:貨幣操控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在全球化的市場中,貨幣操控已成為各國經濟政策中的一個重要議題。美國政府不時指責某些國家進行「不公平的貨幣政策」,以此獲得貿易優勢,特別是在貿易逆差日益加劇的當下。這種操作不僅影響著國際貿易的格局,還深刻地影響到普通民眾的生活。 <blockquote> 貨幣操控指的是一國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以影響本國貨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進一步影響貿易和經濟政策
神秘的外匯政策:哪些因素讓貨幣操控變得難以辨識?
美國政府對於貨幣操控的監管政策可追溯至1988年,當時政府開始將一些國家標記為「貨幣操控國」,這一名號通常與不公平的貨幣政策有關,例如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來獲得貿易優勢。這類操控通常由中央銀行主導,他們可能會出售或購買外幣,以影響匯率,進而影響國家的商業政策。因此,各國的貨幣政策背後的意圖和理由變得愈加複雜,讓人難以識別。 <blockquote>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