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黑暗水域》,在電影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部由導演托德·海因斯執導的法律驚悚片,不僅僅是講述了一場法律戰爭;它更揭露了一個深層的真相,關於化學品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作為電影的主角,羅伯特·比洛特(Robert Bilott)與化工巨人杜邦之間的鬥爭,帶出了不僅是個人勇氣的故事,更是一個整個社區面對環境污染所遭經歷的痛苦與掙扎。
該片根據《紐約時報》雜誌的報導改編,詳細描述了比洛特的長達20年的法律之路,揭示了杜邦公司隱瞞PFOA(全氟辛酸)所造成的健康危害。
故事的根基是生來不平凡的污水事件,始於1998年,當比洛特應一名農夫的請求,開始調查牛隻死亡事件。調查結果顯示,杜邦將有毒廢物傾倒在農場附近的垃圾填埋場,引發了對人類健康的長期危害。類似的情況不僅影響了特定的農場及其周邊地區,還涵蓋了整個巴克斯堡市(Parkersburg)的居民。
有觀眾曾批評該片可能過於戲劇化,強調了杜邦的惡劣形象,卻未能充分展現複雜的企業內部對抗和法律過程。導演和製作團隊在創作此片時,似乎更關注於如何將這一故事呈現給觀眾,而不是追求完全的真實再現。
據稱,影片中所呈現的比洛特的艱難旅程,和他在與杜邦的法律鬥爭中所面臨的壓力,都是基於真實事件。然而,杜邦公司的CEO馬克·多伊爾(Marc Doyle)和其他高層曾表示,電影對於杜邦的描繪有失偏頗,數據和事實的解讀也存在爭議,因此不應該完全以該片呈現為準。
杜邦在一份內部聲明中提到,"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其公開對抗,不如保持沉默來減少外界的關注."
此外,根據多個報導,杜邦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在內部調查中發現了PFOA的危害,但並未將其結果公開,這一事實再次將杜邦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影片的情節如同開了一扇窗口,讓觀眾得以窺視企業為了利潤而做出的道德妥協。
該片的核心在於揭露和探討企業責任,將焦點放在人類健康與環境之間的辯證關係上。即使故事的部分細節經過了改編,卻不難看出,整體情節依然以事實為根基,可見製作團隊在重現當年事件時所做出的努力。
當然,正如片中所見,居民們對杜邦和法律體系的不信任感持續加深,並引發了他們長期的健康問題與社會問題。這些故事情節不僅僅反映了西維吉尼亞州的實際情況,還在全美甚至全世界的社會中引起了對化學物質使用的深思。
透過《黑暗水域》,我們不僅看到了法律的艱難與脆弱,更看到了普通人在面對大企業時所展現的堅韌與勇氣。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在企業的潛在風險和政府監管不足的情況下,普通民眾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