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的領域中,交易成本是一個關鍵概念,指的是在市場進行經濟交易時所產生的成本。這一思維起源於1931年,當時制度經濟學者約翰·R·科門斯首次提出交易是經濟思考的基礎。隨後,奧利佛·E·威廉姆森在2008年發表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一文中進一步普及了這一概念。而道格拉斯·C·諾斯則強調,制度作為社會中的一套規則,在決定交易成本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意義上,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可促進經濟增長。
交易成本被定義為進行經濟活動時內涵的各種成本,這包括計畫、決策、變更計畫、解決爭端及售後等所有成本。
交易成本的定義與組成
根據威廉姆森的定義,交易成本涵蓋了一個經濟系統中運行企業所需的所有成本,這些成本包括計畫、決策、變更計畫、解決爭端及售後等。威廉姆森認為,交易成本的決定因素包括頻率、專門性、不確定性、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諾斯則提出,交易成本的組成可分為四個因素——“測量”、“執行”、“意識形態態度和感知”以及“市場規模”。
測量是指計算涉及交易的商品或服務的所有方面的價值。
其他因素,如執行,意味著需要一個公正的第三方來確保交易雙方履行其約定。意識形態態度和感知涉及個人的價值觀,這些觀念會影響他們對世界的解釋,而市場規模則影響交易的偏見或公正性。
交易成本的歷史背景
交易成本的概念並非新生事物。1931年,科門斯首次提出交易作為經濟研究的基本單位,強調了交易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最小的經濟單位是行為的集合——交易,而非商品或個人。這一概念標誌著經濟學從傳統到制度的轉變。
儘管經常將交易成本這一術語與羅納德·科斯相提並論,他在1937年所發表的《企業的本質》中討論了市場上的操作成本,並未創造出這一具體術語。事實上,“交易成本”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1950年代的貨幣經濟學文獻中,並沒有任何個人對其進行明確的創造。
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影響
隨著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經濟學》出版,這一理論不僅在經濟學界取得了巨大的關注,也用於解釋許多不同的行為。不僅僅是明顯的買賣行為,甚至日常的情感互動和非正式的贈禮交換也可以納入交易的範疇。威廉姆森因此成為了社會科學界最被引用的學者之一,並在2009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前技術的影響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背景下,與傳統合約形式相比,分佈式帳本技術和區塊鏈技術可能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這表明制度如何影響交易成本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還是一個與當今經濟實踐相互交織的現實挑戰。
交易成本可以影響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例如,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供應商需要專門製造特定的產品,這會導致其在競標後進入壟斷或雙邊壟斷的關係。
這樣的例子凸顯了交易成本在商業運作中的重要性。以汽車製造商為例,它們常常會迫使供應商進行價格削減,而國防供應商與軍方之間的成本超支問題則顯示了交易的不平衡性。
遊戲理論中的交易成本
在遊戲理論中,交易成本也受到廣泛研究。研究指出,當雙方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需承擔交易成本時,這可能會影響談判的成果。具體來說,如果一方面對較高的交易成本,卻只能從小的利潤中取得較小的談判權,那麼這方將選擇不進行交易,最終會損失總體的利潤。
交易成本的存在可能顛覆傳統的經濟理論和企業的運作模式,這對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管理者來說都是重要的警示。
結論
道格拉斯·C·諾斯通過其理論深入探討了制度在交易成本中的作用,強調透明、公平的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並促進經濟發展。在日益複雜的商業環境中,理解制度如何影響交易成本不僅是經濟學者的任務,更是所有商業人員所必須正視的挑戰。在未來的交易中,制度的影響會如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