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命D是支持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卻也因劑量過量而引發健康問題,包括中毒。根據現有研究,維他命D的正常範圍是在成人血液中,25-羥基維他命D的濃度應在每毫升20到50奈克克(ng/mL)之間。如果濃度超過150 ng/mL,則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內分泌學會建議的安全上限為100 ng/mL。」
維他命D過量的主要風險在於血鈣濃度過高,這可能導致骨骼、軟組織、心臟和腎臟的異常鈣化。此外,高血壓也是其中一個潛在的併發症。當攝入過量時,維他命D中毒的症狀可能會包括脫水、嘔吐、腹瀉、食慾減退、易怒、便秘、疲勞及肌肉無力等,而癥狀通常在攝取過量的數個月後出現。
「幾乎所有病例中,搭配低鈣飲食及類固醇藥物都能在一個月內完全恢復。」
有些維他命D的過量症狀也可能是維他命K缺乏導致的。目前一些研究已經表明,維他命K的共同攝入能減少維他命D的負面影響,但這一結果尚未在人類中進行測試。
美國國家醫學院為了保護人們避免維他命D的毒性,建立了可容忍的上限攝取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這些建議的每日攝取量根據年齡和性別的不同有所變化:
「維他命D的過量攝入在1925微克(77000 IU)每天時已經被觀察到。」
急性過量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攝入量在15,000微克(600,000 IU)到42,000微克(1,680,000 IU)之間,才可能導致中毒。
陽光的過度曝露不會造成維他命D中毒,因為人體會調節維他命D的產生。在紫外線的曝露下,皮膚中的維他命D前體達到平衡,任何進一步生成的維他命D會被分解。這項過程在皮膚中豐富的黑色素的情況下較不為有效。
「內源性生成的維他命D3主要通過維他命D運輸蛋白運輸,反而不容易進入血漿。」
而口服補充的維他命D則會迅速送達肝臟,增加血漿中的calcifediol。在這方面,對於維他命D的長期補循可能會造成不少爭議,特別是在不同族群之間,對維他命D的需量標準是否一致。
有證據顯示,飲食中的維他命D可能會被脂蛋白顆粒運送到動脈壁的細胞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在這裡它可能被轉化為活性形式,這引出維他命D對動脈粥樣硬化鈣化和心血管風險的影響的質疑。
「活性維他命D的水平與冠狀動脈鈣化呈負相關。」
對於不同族群在維他命D的需求上,可能受基因因素與環境影響的相互作用,因此不宜一概而論。在一些曝曬陽光的地區,人們體內的維他命D水平依然無法達到正常標準,這顯示了在公共衛生角度上補充維他命D的重要性。
族群之間的生理途徑差異,尤其如因為皮膚黑色素的影響,可能會使得對維他命D的攝取建議不具有普遍性。從某些研究中發現,某些族群即使在陽光下曝曬的情況下,依然維他命D的濃度沒有顯著提升。
這又引發人們思考一個問題:在不同族群中,如何評估維他命D的需求及安全上限,以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