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艾德里安·萊恩執導的電影《洛麗塔》再度將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經典小說改編成銀幕作品。這部電影雖然在歐洲首映時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卻也因其敏感的主題在美國及其他地區引發了激烈的爭議。電影中的角色,由珍妮·艾倫斯和多米尼克·斯維恩飾演,成為討論的焦點,這使得不同觀眾對於電影的看法截然相反,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故事圍繞著中年教授漢伯特·漢伯特(由傑瑞米·艾朗飾演)展開,他對於青少女的緊迫吸引使他租住在年輕寡婦夏洛特·海茲的家中,以便接近她14歲的女兒多洛麗絲(多米尼克·斯維恩飾演)。漢伯特的痴迷漸漸深陷,他與多洛麗絲之間展開了一段錯綜複雜且不道德的關係。
「這是一部關於人物、關係及不明智行為後果的電影。」
現實中,這部電影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在艾朗和斯維恩的演出中,許多觀眾和評論家看到了深層次的情感聯繫,但同時也引發了對於其倫理性及道德邊界的討論。
與史丹利·庫布里克1962年的版本相比,萊恩版本的《洛麗塔》更為直接地探討了小說中黑暗的元素。庫布里克的版本透過暗示和含蓄進行喜劇化轉換,而萊恩則努力使情感和衝突更加具體化。這兩種拍攝風格的差異令觀眾在接受度上出現了明顯的分歧。
在許多人看來,電影的表現方式使得角色之間的關係充滿了不適當的色彩,這引起了許多觀眾的反感。尤其是年輕的斯維恩與年長的艾朗之間的化學反應,讓觀眾無法忽視社會對於這類關係的激烈反應。
斯維恩在飾演多洛麗絲時,面臨很多挑戰,而艾朗則必須要掌握漢伯特的複雜心理。根據一些影評人的觀察,斯維恩的表現展現出無辜的天真與對於成年世界的不安,但卻也被批評為不夠成熟。
「電影的中心並不在於性,而是人物和他們之間的衝突。」
儘管如此,兩位演員的表現依然為電影增色不少,艾朗的詮釋使得觀眾更容易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掙扎,而斯維恩則在掙扎中的哭泣與憤怒都頗具感染力。
在美國,雖然這部電影的票房並不理想,但依然在影評界引發了不少討論。根據評論網站的數據,它的評價呈現出褒貶參半的現象,有的認為其忠於原著,另一些卻認為其在呈現上過於動人而不夠真實。正如有評論所言: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無法完全超越納博科夫的原作,但卻在複雜的故事中找到新的情感色彩。」
隨著影評的分歧,社會也對於電影的道德討論延續了下來。討論不僅限於技術層面,更涉及如何理解與詮釋角色之間倫理關係的深層問題。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觀眾對《洛麗塔》的接受度也有所不同。一些國家對於有關內容的敏感處理使得電影未能如期在大銀幕上公映。例如,在澳大利亞,電影直到1999年才得以在劇院放映,引發了更大的圍觀與爭論。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了社會對於性、年齡及權力關係的持續敏感性。
《洛麗塔》無論是在藝術性還是在社會影響上,都無可否認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珍妮·艾倫斯與多米尼克·斯維恩的演出無疑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然而,在這樣一部充滿爭議的電影中,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角色的行為和他們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