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睡眠療法(DST)是一種具有爭議性的精神治療方法,通過藥物使患者無法意識,在數天或數周前進行治療。本技術起源於20世紀初,最初由蘇格蘭精神科醫生尼爾·麥克勞德(Neil Macleod)嘗試使用溴化鈉來誘導夢境,但隨即便因其風險和副作用被他人放棄。至1920年代,瑞士醫生雅各布·克萊西(Jakob Klaesi)重新推廣了這一概念,並在精神病院裡開始廣泛使用,尤其是對待精神分裂症患者。
「許多患者無法忍受長時間的電擊療法(ECT),但當在麻醉狀態下進行時,他們卻能夠忍受。」
然而,深度睡眠療法的爭議在於其極端的治療手段,尤其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澳大利亞切爾姆斯福德私人醫院(Chelmsford Private Hospital)事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醫生哈利·貝利(Harry Bailey)的操作下,25位患者在接受深度睡眠療法期間不幸去世,這一事件引發了醫療界的廣泛譴責。
深度睡眠療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隨著這一治療方式被廣泛應用,許多知名精神科醫師如威廉·薩根特(William Sargant)等相繼推廣。薩根特在其著作中提到:
「結合麻醉與電擊治療能避免患者對後續治療的恐懼,而這種治療能夠適用於多種情況,包括藥物和電擊治療。」
深度睡眠療法曾在精神病院裡被應用於對抗抑鬱症、肥胖和成癮等多種病症,但由於嚴重的安全隱患,許多治療手段最終被質疑並逐步淘汰。
成功案例的背後是痛苦的歷史。在切爾姆斯福德私人醫院,貝利所使用的深度睡眠療法結合了長時間的巴比妥誘導昏迷。此過程甚至使得患者意識完全消失,患者在十天後醒來時往往無法回憶起曾經發生的事情。多項調查揭示,這一醫療手段導致了多人的死亡。
「患者在昏迷中完全失去了對治療過程的記憶,且其實際狀況顯得極其危險。」
該事件直到1980年代才受到廣泛關注,一系列的報導揭露了醫院的不當操作和醫療失誤。隨後,切爾姆斯福德皇家委員會的成立引發了對現行醫療體系的深刻反思。
許多前患者的回憶為這一事件增添了許多悲劇色彩。曾經在1970年接受治療的托尼·拉蒙德(Toni Lamond)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我在入院時對周圍的情況毫無察覺,醒來後才發現自己竟然失去了十天的時間。」
這一事件不僅成為精神醫療腐敗的代表,更引發了對醫療倫理和患者權益保護的廣泛討論。
隨著時間的推移,深度睡眠療法的理念已經被醫療界所摒棄,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為安全的治療方案。但在2011年,當時新南威爾士州提出關於法庭命令下的持續鎮靜與電擊療法的討論,再度引發輿論對過去的反省。當局表示,只有在緊急情況下這類措辭才會被使用,但依然未能消除人們心中的疑慮。
深度睡眠療法的歷史是現代精神醫療陣痛的重要一環,令人不安的事件提醒著我們必須持續關注與反思醫療倫理。在這種背後,科學如何能夠設定更高的標準以保障患者的健康與安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