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姆斯福德醫院的真相:為何這個地方成為心理治療的黑暗象徵?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切爾姆斯福德私人醫院,曾經發生了一場震驚醫療界的醜聞。這裡的「深度睡眠療法」(DST)被認為是心理治療中的一大黑暗象徵。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該醫院中有25名病人因接受該治療而死亡,這些悲劇引發了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法的廣泛質疑。

深度睡眠療法,或稱為持續麻醉治療,使用藥物使病人在數天或數週內失去知覺,這種手段被批評為過度危險且毫無科學根據。

這種治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蘇格蘭精神科醫生尼爾·麥克勞德率先嘗試使用溴化鈉誘導病人入睡,雖然這一方法早在不久後就被遺棄。此外,意大利精神科醫生朱塞佩·埃皮法尼奧也在1915年尝试用巴比妥类药物进行催眠治疗,但其效果未受到重视。進入1920年代,瑞士精神科醫生雅各布·克萊西將此療法普及開來,並將其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

但這一療法在切爾姆斯福德私人醫院的實施卻為醫療界帶來了重大損害。醫生哈利·貝利在1962至1979年間,開展了這項爭議療法並結合電休克治療,結果導致醫院內的多起死亡事件。

根據報導,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並未能安全醒來,醫院的診療過程充滿不透明和不當行為。

隨著事件的曝光,切爾姆斯福德醫院的醜聞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1980年代初,悉尼晨鋒報提及了這些案例,並引發了切爾姆斯福德皇家委員會的成立。此後,許多受害者及其家屬開始站出來舉報,揭露醫院的黑暗過去。

在患者的回憶中,托尼·拉蒙德對其1970年住院的經歷進行了描述。她回憶道來到醫院後看到一道道流淌的病床,患者在病床中熟睡,令人不寒而慄。而當她醒來時竟已經過了十天,這段時間的經歷彷彿被完全抹去。

她的無奈和恐懼讓人不禁思考,這種療法到底能否被視為對心理疾病的真正治療呢?

在2011年,隨著媒體的再次報導,新南威爾士州的衛生部門宣布,針對一些特殊情況下的患者,長期鎮靜藥物和電休克治療的結合被認為可以在安全上進行探索。但這項聲明未能消除公眾對過去事件的恐慌。

此外,在2017年,與切爾姆斯福德醜聞有關的幾位醫生對作家史蒂夫·坎農提出誹謗訴訟,因為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切爾姆斯福德醫院的可怕過去及其與科學教會的關聯。然而,法庭最終裁定其主張具有真實性,醫生們的行為再度受到質疑。

切爾姆斯福德的歷歷悲聲與反思告訴我們,醫學的進步有賴於對倫理的重視與堅守。然而,過去的教訓並未完全消失,隨著醫療政策的不斷演化,我們是否仍然能信任當前的心理治療體系,避免重蹈覆轍?

Trending Knowledge

精神科醫生的秘密實驗:深度睡眠療法是如何在歷史上流行的?
在20世紀中期,深度睡眠療法(DST)成為精神病學中的一種爭議性治療方法。這種療法的實施有時伴隨著令人震驚的後果,特別是在澳大利亞的切爾姆斯福德私人醫院,這裡出現的悲慘事件使人們對這種療法的有效性和倫理性產生了深刻的質疑。 深度睡眠療法的起源 深度睡眠療法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蘇格蘭精神病學家尼爾·麥克勞德(Neil Macleod)是第一位嘗試將睡眠引入精神治
探索大腦的奧秘:深度睡眠療法如何影響記憶與治療效果?
深度睡眠療法(DST)是一種具有爭議性的精神治療方法,通過藥物使患者無法意識,在數天或數周前進行治療。本技術起源於20世紀初,最初由蘇格蘭精神科醫生尼爾·麥克勞德(Neil Macleod)嘗試使用溴化鈉來誘導夢境,但隨即便因其風險和副作用被他人放棄。至1920年代,瑞士醫生雅各布·克萊西(Jakob Klaesi)重新推廣了這一概念,並在精神病院裡開始廣泛使用,尤其是對待精神分裂症患者。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