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範圍內,鈾在環境中的存在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議題。鈾的來源可分為自然和人為兩大類,不僅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鈾,還來自於採礦、農業中的磷酸鹽、武器製造及核能發電等人為活動。儘管在自然環境中鈾的放射性通常較低,但作為一種有毒金屬,鈾能夠擾亂腎臟、大腦、肝臟、心臟及其他多個器官的正常功能。當鈾以高濃度存在於地下水和食物中時,會對公共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環境中鈾的放射性和化學毒性,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鈾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元素,廣泛存在於所有的岩石、土壤和水中。它是發現的最高號元素,並且在地球上以顯著的數量存在。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的報告,土壤中鈾的正常濃度範圍是 300 μg/kg 到 11.7 mg/kg。鈾的豐富程度超過了多種金屬,如鉛、汞和銀,並且與某些常見元素,如錫和砷,的豐富程度相似。
採礦是環境中鈾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鈾鋸石過程會產生放射性廢物,包括鈾、鐳和釙的尾礦,並導致固體、液體和氣體廢物的不可避免的放射性污染。大約70%的全球鈾資源位於本土居民的傳統土地上,因此,與鈾採礦有關的環境風險在當地社區產生了環境衝突和反對活動。
軍事活動也是鈾的主要來源,尤其是來自核試驗和軍火測試地點的鈾污染。鈾貧化(DU)形成的鈾是一種用於防護裝甲和破甲炮彈的副產品。在這體系下,鈾的污染影響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
核能產業同樣是環境中鈾的來源,國內的核電廠或武器設施所產生的放射性廢物對生態造成了長期的影響。根據估計,全球存儲的高放射性廢物已超過25萬公噸,這對於人類健康和環境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鈾與健康之間的關聯引發了對公共健康的關注。」
可溶的鈾鹽具有一定毒性,儘管其毒性低於其他重金屬,如鉛或汞。腎臟是受鈾影響最大的器官,長期接觸可導致鈾在腎臟的累積,進而影響其正常功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普通民眾每日攝入可溶鈾鹽的容許量為每公斤體重0.5 μg。
鈾採礦所產生的尾礦具有放射性,且可能含有其他有害元素,如釙。這些尾礦帶來的塵埃和水源污染能進一步加劇地方社區的健康問題。多項研究指出,鈾開採相關的環境問題將會對當地居民產生持續的、潛在的健康風險。
早在1950年,美國公共衛生服務就啟動了對鈾採礦工的綜合研究,並於1962年發布了鈾與癌症之間的首次統計相關性。此項研究促使了攸關鈾採礦安全的規範。根據一份2005年發表的流行病學回顧,與鈾關聯的健康風險引發了人們對出生缺陷的關注。
「鈾的長期健康影響仍是當今科學研究中的爭論焦點。」
研究發現鈾對於動物如老鼠及青蛙會造成生殖缺陷和健康問題,顯示出鈾的生物毒性。這對環境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引發了關注,尤其是當鈾在水源和土壤中的存在時。
隨著人們對鈾影響的研究不斷深入,業界和學術界對鈾的評估和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鈾的毒性是否會隨著開採活動的增多而影響更多人的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