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改變理論試圖解釋人類行為變化的根本原因。這些理論強調環境因素、個人特質以及行為本身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人們對這些理論在健康、教育、犯罪學、能源及國際發展等領域的應用興趣日增,期望能透過理解行為變化來改善相關服務。
這些領域的研究表明,理解行為變化不僅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政策,還能在改進服務時提供寶貴的見解。
行為改變的理論和模型各有側重,針對不同因素去解釋行為改變的過程。最常見的理論包括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理性行動理論、計畫行為理論、跨理論模型、健康行動過程模型等。這些理論不僅幫助我們理解行為何以產生改變,還提供了可以觀察和驗證的實證基礎。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身執行某項困難或挑戰性任務的能力的看法。研究指出,自我效能可預測一個人在啟動和維持行為變化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雖然自我效能並不是單獨的行為改變理論,但它在多個理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健康信念模型及計畫行為理論。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不僅影響行為的初步變化,還對持續保持這一變化起著關鍵作用。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行為的改變受環境、個人和行為三個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影響。這些因素彼此影響,形成複雜的交互關係。例如,個人的思想會影響行為,社會環境也會對個人特質的發展和行為產生重要作用。
理性行動理論認為,個體在執行某項行為之前會考慮這一行為的後果。因此,意圖成為決定行為及其改變的重要因素。個人的態度及社會壓力共同影響行為的意圖,這對行為的實施及隨之而來的變化至關重要。
計畫行為理論擴展了理性行動理論,強調在執行某項行為時,個體控制行為的能力以及意圖的強度。此外,這一理論認為自我效能在確定個體行為意圖的強度中具有重要意義。
跨理論模型,又名階段改變模型,認為行為改變分為五個階段:前意識、意識、準備行動、行動及維護。這些階段描述了個體在達成行為變化過程中可能經歷的不同心理和行為步驟。
健康行動過程模型設計視為一連串自我調節過程的循環,包括目標設定階段(動機)及目標追求階段(意志)。這一模型的核心在於如何通過動機自我效能、結果預期等來驅動行為。
Fogg行為模型將行為視為由動機、能力及觸發三個因素組成。成功的行為改變需要這三者的有效結合,缺一不可。
行為改變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相當廣泛,通過理解行為改變的機制來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理論不僅有助於改善健康教育,還在其他領域如員工培訓及高等教育系統的發展中獲得了應用。
在犯罪學中,也有實證研究支持這些行為改變理論。了解偏差行為如偷竊的原因及學習過程,能幫助政策制定者開發更有效的社會控制方法。
行為改變的研究不僅包括理論還涵蓋多種改變方法,如個性化的方法。這種方法相信定制的溝通會比非個性化的更能推動行為改變。然而,行為改變理論並未獲得廣泛認可,批評者指出其過於集中在個人行為上,而忽略了環境因素的影響。
行為改變理論的爭議還突顯出其在進一步研究中的必要性,指出了其中的優勢與劣勢。
這些行為改變的理論和模型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和促進改變的框架,但在人們的生活中,行為改變過程又是如何實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