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65年,英國經濟學家威廉·史丹利·傑凡斯首次提出了目前被廣泛認知的「傑凡斯悖論」。這一悖論意指,當技術進步使得某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時,理論上這應該會減少該資源的使用量。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由於使用成本的降低,反而可能導致該資源的需求增加,最終使用量不僅沒有減少,還可能大幅增加。
「提升燃料效率通常會導致燃料使用量的增加,這與我們的直覺正好相反。」
傑凡斯在他的著作《煤的問題》中,觀察到英國的煤消耗量在詹姆斯·瓦特發明高效蒸汽機後急劇上升。瓦特的創新使煤成為更具成本效益的能源,導致蒸汽機在多個行業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整體煤的消耗隨之增加,儘管單位使用所需的煤量卻有所下降。傑凡斯明確指出,燃料的經濟使用並不意味著消耗的減少,反而是「真相的相反」。
當某種資源的使用效率提升時,該資源的使用成本相對下降,相比於其帶來的效益,使用該資源的成本變得更低。一般而言,成本的降低會刺激需求的增加,這被稱為「回彈效應」。例如,當汽車的燃油效率提高時,車主往往會開車行駛更長的距離,從而增加對燃油的需求。
「提高使用效率造成的成本下降可能導致需求增加,這一點在經濟學領域早已被深入研究。」
現代經濟學家重拾了傑凡斯的理論,對其進行了全面再審。實際上,除了改善單一用途所需資源的量之外,效率的提升同時也會促進實際收入的增長,進而加速整體經濟的發展,這無疑會增強對各種資源的需求。此外,包括農業和水資源管理等領域同樣存在「傑凡斯悖論」,在其中資源提高效率卻導致了整體消耗量加大的情形。
儘管推動效率提升是當今許多政府的政策導向,但環境經濟學家則擔心這種策略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資源的需求持續上升。因此,為了有效控制資源的使用,必須將效率提升與其他限制性政策相結合,例如施加綠色稅或實施限排措施,以保持使用成本的穩定或提高。這樣的政策措施能夠有效抑制需求回彈效應的發生。
以農業為例,提高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理應可減少對土地的需求,但同時,這也使得農民更加有利可圖,驅使他們將更多的土地轉用於該作物的生產,最後可能導致土地使用的總量上升。
「當我們探討資源效率提升的策略時,我們是否考慮了可能出現的需求回彈效應?」
從傑凡斯的觀點來看,單靠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難以解決資源枯竭和環境退化的問題。因此,當我們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路上,應用充分的政策工具來限制需求,或許才是更為明智的選擇。那麼,在未來的資源管理中,我們是否能找到更有效的平衡點,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