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中期以來,小兒麻痺疫苗的研發和施用有效地改變了全球公共健康的格局。特別是隨著兩種主要疫苗——滅活 poliovirus 疫苗 (IPV) 和口服小兒麻痺疫苗 (OPV) 的廣泛應用,小兒麻痺這一疾病得以顯著控制。但在這段長達七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疫苗的改革、全球衛生挑戰以及新疫情的出現,都在持續影響著這場抗擊小兒麻痺的戰役。
小兒麻痺疫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當時希拉里·科普洛斯基展示了他以弱毒株開發的疫苗。儘管未獲得美國的批准,該疫苗在其他地區的使用證明極為成功。接下來,喬納斯·索爾克於1955年推出了首個經過滅活的疫苗,開啟了小兒麻痺疫苗的商業化使用。
兩種疫苗有效地消除了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小兒麻痺病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從1988年估計的350,000例病例降至2018年的33例。
1961年,阿爾伯特·薩賓的口服疫苗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疫苗接種運動,由於其“易用性”和“群體免疫的擴大效益”,使其成為更受歡迎的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疫苗在防止小兒麻痺的傳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儘管小兒麻痺疫苗的成就顯著,但仍面臨來自自然病毒的挑戰。近年來,環境中存在的疫苗衍生小兒麻痺病毒(cVDPV)的出現引起了全球公衛的警惕。這種變異株是由接種OPV的個體漸變而來,導致了新的疫情。
疫苗衍生的病毒能在接種率不高的社區中循環,並可能再次變異為致病性疫苗。
為了應對這一威脅,研究人員開發了新型口服小兒麻痺疫苗(nOPV2),旨在降低再次變異的風險。這一新疫苗於2021年獲得緊急授權,期望在愈加不穩定的疫情中成為一個重要的工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所有兒童應該充分接種小兒麻痺疫苗。研究表明,滅活疫苗的副作用通常輕微,例如注射部位的紅腫和疼痛。而口服疫苗則有可能導致極少數的疫苗相關麻痺病例。
口服疫苗每百萬劑大約會出現三例疫苗相關麻痺病例,相比於5,000名接受野生毒株感染的人則有可能導致的麻痺病例。
這些數據突顯了接種疫苗的益處遠大於相對的風險,這也是全球公共衛生機構大力推廣疫苗接種的原因。
回顧小兒麻痺疫苗的歷史,從初期的無知與恐懼,到今天幾乎消滅了這種疾病,這一過程不僅是科學與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對公共衛生挑戰不斷應對的結果。
在這場無國界的戰役中,我們學會了疫苗接種的重要性,並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然而,隨著某些地區的疫苗接種率下降及對疫苗的抵制情緒上升,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改進公共衛生信息的傳遞,以促進更大範圍的疫苗接種。未來的挑戰是,不僅要維持現有的成果,更要確保所有人都能受益於這些醫療資源。
在這數十年的抗菌歷程中,我們應該反思,維護公共健康的任務是否能夠做到持久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