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抗小兒麻痺症(脊髓灰白質炎)的疫苗發展史上,口服疫苗(OPV)因其易於使用和高效的免疫效果,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政策的優先選擇。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所有兒童全面接種以防止小兒麻痺症的兩種疫苗:注射型疫苗(IPV)和口服型疫苗(OPV)。其中,OPV的特點在於其能夠簡化接種程序,並在大規模疫苗接種中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潛力。
口服疫苗的普及性使其在資源匱乏的地區變得尤為重要,新冠疫情以來,全球公共衛生系統更需加強對疫苗接種的重視。
口服疫苗的最大優勢是在於其施用方便,民眾無需專業的注射技術,這一點對於衛生資源不足的地區來說尤其關鍵。OPV通常以數滴形式服用,這樣的簡化使得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行動得以便捷地進行,並降低了因注射而可能引發的各種問題。隨著全球疫苗接種工作的展開,口服疫苗的優勢日益凸顯,尤其是在消除小兒麻痺症的努力中。
OPV的發展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由於當時對小兒麻痺症的恐懼,加上發病率持續上升,促使科學家們加緊開發有效疫苗。最早的OPV由阿爾伯特·沙賓(Albert Sabin)於1961年推向市場。沙賓的疫苗雖然安全性較高,但仍然存在疫苗衍生病毒的風險。相對而言,隨著疫苗技術的進步,OPV的改進版本,如新型口服疫苗nOPV2於2021年獲得緊急授權,以解決這些問題,使疫苗接種更加安全有效。
儘管OPV在小兒麻痺症的防控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由於疫苗衍生型小兒麻痺症(VAPP)的發生,許多國家轉向更安全的注射型疫苗(IPV)。
在許多疫苗接種項目中,資訊不透明和社區的反對聲浪往往會導致接種率下降,這一現象在一些地區尤為嚴重。特別是在非洲部分國家,因為對疫苗的專業知識缺乏以及不實的資訊或偏見,許多家庭拒絕讓孩子接種疫苗,這導致小兒麻痺症重新滋生。這提醒我們,在推廣疫苗接種的過程中,教育與溝通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展望未來,口服疫苗的研發仍然在持續進步,新的疫苗版本正朝著更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邁進。研究者們正在開發針對不同型別小兒麻痺疫苗的基因穩定疫苗,這將進一步提高全球控制小兒麻痺症的效率。這些新型疫苗的推出可能會有效減少與以往疫苗相關的副作用,同時保持其預防效果,為全球免疫接種工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面對如此多的挑戰與機遇,全球健康界能否成功實現小兒麻痺症的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