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Lactuca sativa)這種一年生植物,屬於菊科,多數被當作葉菜來種植。萵苣的葉子大多以生食的方式出現在沙拉中,也常見於三明治、捲餅及湯品中,甚至可進行燒烤。一種名為小油菜(Asparagus Lettuce)的萵苣品種則專門栽培其莖部,適合生吃或熟食。隨著人類幾千年來的消費,萵苣除了作為主要的綠色蔬菜外,還逐漸獲得了宗教和藥用的意義。
根據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後,全球的萵苣產量達到2700萬噸,其中中國獨佔了53%的份額。
萵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那時候埃及人將萵苣從生產食用油的植物轉變為重要的食物作物,專注於其多汁的葉子與油脂豐富的種子。而這股變革的力量不僅在於摧毀舊有的農業方式,更是讓萵苣在後來的希臘與羅馬文化中閃耀著重要的光芒,羅馬人甚至賦予這種植物以“乳汁”(lactuca)之名,象徵其切割後所流出的白色乳膏。
隨著時間的推移,萵苣的栽培與種類也隨之進化。到公元50年,許多萵苣類型開始被描述,並經常出現在中世紀的文獻中。歐洲的16到18世紀是萵苣品種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我們現在仍然能在花園中見到的栽培品種也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
萵苣作為一種耐寒的一年生植物,雖然容易栽培,但對低溫的需求使其在花開之前,需要精心管理。
然而,萵苣的栽培並非沒有挑戰。它在生長中也面臨多種營養缺乏、昆蟲和哺乳動物的侵害,以及各種真菌和細菌疾病的威脅。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萵苣的種子在基因改造上的探索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這不但有助於增強其抗蟲能力和抗病性,還有助於延遲萵苣的開花過程,以延長其收成時期。
萵苣的栽培與消費市場在20世紀的發展也可謂一場革命。美國在1950年代發展的真空冷卻技術,取代了昔日冰冷卻的方式,使萵苣在運輸上的效率大大提升,讓這種蔬菜的可銷售期限顯著延長。隨之而來的便是對萵苣的需求增加,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根據2022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的萵苣產量占全球產量的55%,大部分皆為國內消費。
隨著消費全球化,萵苣的品種也變得多彩多姿。隨著對烹飪和口味的追求,許多新興的萵苣品種如小油菜和奶油莖萵苣逐漸浮現市場。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萵苣的生產過程也開始受到更嚴格的監管,以確保食品安全。由於萵苣經常被污染,因此在過去幾年中,導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時有所聞。
享用美味的萵苣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考這整個生產鏈中潛藏的安全問題?萵苣的全球之旅究竟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美餐,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