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是一種通過施用疫苗來協助免疫系統發展對抗疾病的免疫力的過程。這些疫苗包含微生物或病毒的衰弱、活性或滅活狀態,或者來自這些生物的蛋白質或毒素。疫苗在刺激身體的適應性免疫時,有助於預防传染病引起的疾病。當有足夠大比例的人口接種疫苗時,便會出現群體免疫,這會保護那些可能免疫力低下、無法接種疫苗的人,因為即使是衰弱的病毒形式也會對他們造成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疫苗每年可預防350到500萬例死亡。
疫苗接種的有效性已被廣泛研究並得到驗證。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最有效方法;由於疫苗接種所造成的廣泛免疫利用,這也是全球根除天花和消除了許多地區的脊髓灰質炎和破傷風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根據《柳葉刀》的一項WHO資助研究,自1974年起的50年內,疫苗接種預防了1.54億例死亡,其中包括1.46億名5歲以下的兒童。
最早嘗試通過接種來預防的疾病可能是天花,16世紀時中國首次記錄了變異接種(variolation)的使用。它也是第一種被製作出疫苗的疾病。雖然早在數年前至少有六個人已經使用相同的原理,但天花疫苗是由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於1796年發明的。他是第一位發表證據證明其有效性並提供生產建議的人。
當小天花在1979年被徹底根除時,它已經在20世紀內奪去了約3至5億例人命。
歷史上,疫苗接種的推廣雖然早已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科技、倫理和政治等方面仍然面臨一定的抵抗。儘管沒有主要宗教反對接種疫苗,某些權威觀點則認為接種疫苗是有可能拯救生命的一項責任。在美國,人們可能會根據《國家疫苗傷害賠償計劃》獲得賠償。
疫苗的開發和批准過程也是一個複雜的階段,沒有任何疫苗可以保證對每個人都是100%安全或有效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反應都可能不同。疫苗在上市之前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經過各種測試後,疫苗會進入人類測試的三個階段,確保在每個階段都證實其安全有效,才得以進入下一階段。
在獲得批准之前,各國的公共衛生機構將會對臨床試驗的數據進行廣泛的審查。隨著疫苗的進一步使用,監測機構會隨時評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確保其對公眾健康的保護。儘管可能出現副作用,這些情況通常是輕微的,真正的嚴重副作用是相對罕見的。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疫苗接種大大減少了美國多種傳染病的流行率。
然而,當前仍然面對疫苗接受率低的挑戰,尤其是在一些經濟狀況較差的社區。社會對疫苗的懷疑、語言障礙以及反疫苗活動的影響都在降低疫苗的採用率。即使如簽署社會保障法的聯邦疫苗疫苗接種計劃也旨在提供經濟支援,幫助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接種必要的疫苗。
隨著全球面臨疫苗接種的挑戰,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WHO和各國政府需要不斷努力,提高疫苗的可及性和接受度。2024年WHO/UNICEF報告指出,2023年對三劑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DTP)疫苗的接種比例停滯在84%,而未接種任何疫苗的兒童數量也從2022年的1390萬上升到2023年的1450萬。
在我們享受疫苗保護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考,如何才能夠進一步提高疫苗的接種率,以確保未來不再受傳染病的威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