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學史上,主觀性與客觀性之間的區別一直是討論的基石,特別是在認識論與形而上學的領域中。這一基本概念的演變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並且隨著世紀的推移,無數哲學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各種見解。主觀性通常被認為是依賴於心靈的,考慮到偏見、感知、情感、意見及意識體驗等因素;相對於此,客觀性則是獨立於心靈的,可以在沒有感知存在的情況下得到驗證。
主觀性是依賴於個體心靈的體驗,而客觀性則是獨立於這些體驗的事實。
例如,對於同樣的天氣情況,一人可能覺得悅人舒適,而另一人卻可能認為過於炎熱,兩者的看法都屬於主觀。這種對於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基礎區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已變得越來越模糊。有的哲學家甚至認為,客觀性是一種幻覺,或是存在一個介於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灰色地帶,這樣的思考在20世紀的哲學中逐漸深化。
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視幾何學為理想哲學的一部分,進而發展出對於普遍真理的重視。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反駁了相對主義者的觀點,主張正義乃是數學般的客觀存在,不是隨意的感知或意見。柏拉圖的這一立場為後來西方的道德客觀論奠定了基礎。
柏拉圖認為意見屬於感官方面的變化,與固定的永恆真理有所對立。
在這樣的框架下,主觀主義如喬治·貝克萊所提出的,依賴於知覺的觀點。這樣的批評使得主觀性與客觀性的討論可謂複雜化,因為很難在知識、意見及主觀知識之間建立清晰的界限。柏拉圖的理想主義強調觀念獨立於個體存在,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則認為事物的存在依賴於被感知。
進入近代,笛卡爾與康德等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們奠定了主觀性的根基。主觀性常被視為懷疑論與個體存在的重要輔助概念。圍繞著主觀性所產生的問題,引發了哲學家們對於人類能否擺脫自身主觀性的思考。重要的思想家如黑格爾、薩特等,都對主觀性做出了深入的探討。
薩特強調自我在社會中的客觀與主觀存在之間的二元性。
特別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中,自我被描繪為一種超越的存在,通過他的著作《存在與虛無》,他探討了「為他人存在」與「自我存在」之間的張力。
宗教信仰可以被看作主觀性的另一個具體體現。基爾克果等哲學家指出,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個體的主觀體驗,儘管這些信念常常被信徒認為是絕對真理。這與依靠邏輯或自然科學的客觀性形成鮮明對比,因為後者不受個人感知的影響。這種主觀性使得哲學家們思考如何從主觀思想過渡到客觀思考的不同方法。
主觀性和信仰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著個體的獨特經驗與認知。
當代的福柯與德里達等人則更強調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人類的思考更多是由外部世界所塑造,而非個體內心的反映。
在歷史學中,歷史學家面臨著客觀性的挑戰,因為他們必須依賴於各種不同的故事版本,每個版本都反映了不同個體的主觀性。特別是米歇爾·羅夫·特呂利奧提出的歷史性概念,將歷史的「事實真理」與其叙述相對比,指出對現有資料的不同詮釋會創造出各異的歷史觀。
認識到歷史永遠不是完全客觀的,而是一種不斷未完的敘事,有助於社會正義的理解。
這樣的探討揭示了誰的聲音被納入歷史記錄的重要性,如何讓那些沉默的聲音在歷史中得到尊重。
主觀性與客觀性的議題在哲學、社會科學及歷史等諸多領域中持續影響著人類對認知與存在的理解。從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到笛卡爾的懷疑,直至當代的討論,這一議題依然充滿活力與挑戰。當我們反思當前的哲學討論時,這不禁引發一個問題:在今天的社會中,如何更好地理解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界限,以及這一界限又有何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