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AIDS)是一個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的嚴重疾病。值得注意的是,HIV並非源自人類本身,而是始於中央和西非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根據研究,目前的全球流行病起源於1920年代比利時剛果的Léopoldville(現今的金沙薩),特別是HIV-1 M亞型,當時它成功地跨越了物種的邊界。這一過程背後隱藏著複雜的傳播機制和社會變遷,是理解這一病毒如何成為全球挑戰的關鍵。
HIV-1是更具傳染性且對人類感染的主要病毒。
研究者們利用分子系統發育學,對比病毒基因組序列來確定相關性。現有的研究顯示,HIV-1的已知亞型最接近於在西非和中央非洲森林中廣泛存在的類猿免疫缺陷病毒(SIV)。具體來說,HIV-1的各種已知亞型中的大多數與感染黑猩猩的SIV(SIVcpz)或感染西低地大猩猩的SIV(SIVgor)有著密切的關係。
科學家認為HIV-1的流行病株源自中央非洲的黑猩猩種群。
在「獵人理論」的指導下,許多研究者認為,HIV的傳播很可能是由於狩獵行為。當獵人正在狩獵或處理受感染動物的肉時,因傷口接觸到動物的血液或其他體液而遭受感染便是最常見的途徑。數據顯示,在喀麥隆省,對於使用野生動物作為食物來源的社區,感染SIV的比例相對較高。
人類與非人類動物之間的血液接觸增加了HIV的傳播風險。
20世紀初的城市化和社會變遷為HIV的擴散奠定了基礎。在這一時期,大規模的城市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增加了性行為的頻率並助長了性交易的興起。這些變化使得HIV能夠更快地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
城市化和社會變化可能是HIV疫情爆發的關鍵因素。
在殖民時代,強迫勞動和不安全的注射行為也被認為是HIV流行的觸發因素。殖民地的工人經常接觸到來自舊世界靈長類動物的肉,這也增加了他們感染SIV的風險。同時,殖民政府提供的疫苗注射中使用的非滅菌針具進一步促進了HIV的傳播。
不安全的注射和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促成了HIV的流行。
儘管現有的許多研究闡明了HIV的起源和流行病學,但仍有一些問題未能得到解答。為什麼在那些廣泛接觸SIV的地區,僅有少數幾個HIV亞型突破了物種的界限並成功在人類中擴散? 這些複雜的問題提醒我們,在全球範圍內理解HIV疫情的起源時,我們必須考慮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艾滋病與人類所面對的社會和生態變遷密切相關,思考這一點或許有助於我們未來的防疫工作。
今天的我們如何能夠從HIV的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類似的疫情重演,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應對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