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心臟死亡綜合症(SADS)是一種突發且意外的死亡現象,主要影響青少年及成人,死因為心臟驟停。然而,心臟驟停的具體原因不詳,這也使得相關的死因探討變得更為複雜。大部分此類死亡事件均發生在睡眠或休息狀態中,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特定的導傳異常,如布魯加達綜合症有關。
布魯加達綜合症在世界各地都是罕見的,但是在文化和基因上存在顯著差異的某些人群中卻相對常見。
據了解,這一症候最早在1977年被記錄,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東南亞苗族難民中首次發現。此外,根據新加坡的一項回顧性研究,自1982年至1990年之間,230名健康的泰國外籍工人在新加坡的突然死亡案例,引發了對這一現象更深入的探討。
突發的青少年死亡可能源於心臟病,包括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和遺傳連接組織疾病等。其他可能的死因還包括藥物反應和導傳疾病等。某些罕見疾病被稱為離子通道病,如長QT綜合症(LQTS)、布魯加達綜合症(BrS)和類別多形性心室心動過速(CPVT)。
在20%的病例中,即使經過詳盡的檢查,仍然找不到明確的死因。
在飲酒過量的情況下,SADS可能成為成年男性重度飲酒者的重要死亡原因。研究顯示,這些受害者往往年齡較大且有嚴重的肝損傷,因此家庭的遺傳性通道疾病篩查顯得尤為必要。對於1型糖尿病的年輕患者而言,不明原因的死亡可能源於夜間低血糖刺激了異常的心律或心臟自主神經病變。
根據定義,SADS的診斷只能在死後進行,需排除其他原因。根據2011年的回顧性隊列研究,年輕成人的死亡預防應集中在對與心臟驟死相關的病因進行評估,特別是在35歲以下的人群中。研究顯示,預防SADS最有效的方法是安裝植入式心律轉換除顫器。
根據研究,口服β-adrenergic阻滯劑如普萘洛爾發現無法有效預防。
1980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注意到了突發死亡的模式。初次報告出現於1948年,當時在夏威夷奧胡島有81名菲律賓男性的突發死亡情況,但並未引起重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症候變得愈發重要。1981至1982年,美國某些族群的年發生率達到92/10萬,這一數字在拉奧族群中尤為顯著。
研究證實,SADS中超過一半的死亡事件可歸因於遺傳性心臟病。
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由於老撾內戰,許多東南亞人無法妥善進行宗教崇拜。苗族人相信,若未能按照要求進行崇拜或犧牲,祖先或村莊的靈魂將不會保護他們,從而使邪靈侵入。這引發了噩夢,導致受害者經歷胸部的壓迫感。
在印尼,這一現象稱為digeuton,意即「被壓住」。
例如,在中國則稱為被鬼壓,荷蘭文則將此現象描述為nightmare,意即夜間的惡夢。這些文化信仰在疾病診斷方面扮演了複雜的角色,使得尋求精神保護以對抗這些邪靈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
面對SADS的挑戰,社會和科學界尚需進一步合作,探索更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在文化與科學之間建立深刻的連結,或許能為那些面對這一問題的家庭帶來希望。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我們能否找到破解SADS之謎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