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計算環境中,數據的高效存儲和傳輸變得至關重要。LEB128(Little Endian Base 128)應運而生,作為一種變長編碼方法,它能夠以較少的字節來表示任意大小的整數。這種編碼方式不僅在DWARF調試文件格式中得到了應用,也被用於WebAssembly的二進制編碼中,涵蓋了所有整數文字的表示。
LEB128格式與變長數量(VLQ)格式極為相似,主要的區別在於LEB128是小端編碼,而VLQ則是大端編碼。這兩種格式都能將小數字存儲在單個字節中,同時也允許編碼任意長度的數字。LEB128有兩個版本:無符號LEB128和有符號LEB128,解碼器必須知道編碼值是無符號還是有符號的。
無符號LEB128的編碼過程首先將數字表示為二進制,然後將數字零擴展到7位的倍數。接著,將數字分成7位的組,並依次輸出每組的編碼字節。
例如,數字624485的編碼過程如下:
10011000011101100101
(原始二進制)010011000011101100101
(填充到7位的倍數)0100110 0001110 1100101
(分組)00100110 10001110 11100101
(添加高位1位)最終輸出流為0xE5 0x8E 0x26
,這些字節是以最低有效位到最高有效位的順序呈現的。
有符號LEB128的編碼過程與無符號類似,但以N位的二補數表示法開始,然後分組。舉例來說,數字-123456的編碼結果為0xC0 0xBB 0x78
:
二進制編碼的過程中,需要先將所有位元取反,然後加一以得到二補數,最後再處理分組和高位1位的添加。
LEB128解碼的直接實現方式在效率上相對較慢,特別是在現代硬體中,分支錯誤預測的代價較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系列的論文提出了SIMD技術來加速解碼,這種技術被稱為VByte。在一篇名為“被掩碼的VByte”的論文中,介紹了650至2700百萬整數每秒的解碼速度。隨後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種變體編碼“流式VByte”,更是將速度提升至每秒超過40億個整數。
以下是針對無符號和有符號32位整數的編碼與解碼示例代碼:
function encodeUnsignedLEB128(value) { // 編碼無符號LEB128的實現 } function decodeUnsignedLEB128(buffer) { // 解碼無符號LEB128的實現 }
這些代碼片段展示了LEB128編碼的簡單實現,並可在不同的開發環境中使用。
LEB128在眾多技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Android項目在其Dalvik可執行檔格式(.dex)中使用了LEB128。此外,Hewlett-Packard的IA-64異常處理中也用到了該編碼方式。在DWARF文件格式中,無符號和有符號LEB128編碼各具廣泛應用。LLVM在其覆蓋映射格式中也成功實現了LEB128編碼和解碼技術。
更有甚者,.NET平台在BinaryReader和BinaryWriter類中支持了一種“7位編碼整數”的格式,以此來編碼字符串長度。Minecraft、mpatrol以及W3C的高效XML交換標準(EXI)等多個技術同樣都依賴於LEB128來處理整數编碼。
儘管LEB128有著獨特的優勢,市場上還是存在幾種相關的編碼方式。例如,Dlugosz的變長整數編碼技術與LEB128類似,但內部處理方式略有不同。Protocol Buffers(Protobuf)提供的編碼方法表面上看似相似,但有著不同的簽名處理方式。
隨著各種新技術的發展,LEB128的實用性及其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前景仍引人關注,未來還可能有更多的變革出現。
這使得我們不由得思考:在數據處理與編碼的未來,還有什麼樣的編碼技術將會顛覆目前的市場格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