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的概念涉及到全球各國文學作品的總和,以及這些作品在原產國之外的流通情況。最初,這一概念主要指涉西歐文學的經典傑作,而如今,世界文學的範疇已擴展至更國際化的視角。現代讀者可以透過各種翻譯讀到來自不同文化的作品。
許多學者認為,能夠被視為世界文學的作品,是其能夠流通到各國的結果。特別是學者David Damrosch指出,「一部作品進入世界文學是透過雙重過程:首先,是作為文學被閱讀;其次,是其流通到超越語言和文化的更廣泛世界中。」這種觀點強調了文學作品在全球範圍內的互動性。
「出版社和書商印製並銷售可負擔書籍,識字的市民購買這些書籍,以及公共圖書館為無法購書的人提供這些書籍,它們共同在創造世界文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上,歌德首先使用「世界文學」的概念來描述文學作品在歐洲的國際流通與接受,甚至包括非西方的作品。特別是在19世紀早期,歌德便在他的幾篇文章中提到,包括中國小說在內的各種文學作品如何使他感到興奮。他在1827年時曾預言,世界文學將取代民族文學,成為文學創作的主要形式。
「我愈來愈相信,詩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無論何時何地都在數以百計的人中展現。」他這樣指出,並強調「民族文學這一術語如今顯得毫無意義,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到來。」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也運用了「世界文學」這一詞彙來描述資產階級文學作品的「世界性特徵」。他們認為,隨著物質需求的變化,各國的知識創作最終將成為共同財產,而民族的狹隘感將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新的需求出現了,需要滿足這些需求的則是來自遙遠土地和氣候的產品……各國的智力創作成為共同財產。」
世界文學的概念隨著歷代學者的深入探討而逐漸演變。德國學者H. M. Posnett認為,實際上世界文學早在古代的帝國時期就已經存在,與現代國家文學的興起無關。隨著全球化的興起,對世界文學的學習和研究也變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戰後的西方國家,世界文學的比較研究被重新喚起。
當今的世界文學不僅包括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還包括為全球觀眾創作的當代文學。進入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於冷戰結束與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文學研究的面貌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各類計劃和機構致力於擴大對世界文學的研究及學習。
當前,許多當代批評家對於世界文學的解釋與研究方式進行了創新。例如,David Damrosch在其2003年的著作《什麼是世界文學?》中,強調作品的流通和接受比單純的作品集合更為重要。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學的學者Franco Moretti提出「遠程閱讀」的概念,主張我們應該專注於文學的大規模模式,而不是傳統的細讀。
「世界文學的規模超過了傳統細讀方法所能掌握的範疇。」
當然,世界文學的研究並不僅限於流通的視角,還包括對原創語言和背景的緊密關注。儘管翻譯會使作品獲得新的維度及意義,但總有學者強調,對於原文的研究同樣重要。最近幾年,世界文學系列的出版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增長,包括中國,愛沙尼亞甚至是哈佛大學的世界文學研究機構都已經開展了各種研究與交流活動。
無論是從歌德的預見性觀點,還是馬克思對文學世界性的深刻見解,這些歷史巨匠們都推進了世界文學的理念,使其成為今天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文學交融中,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學鑑賞與價值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