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學的概念早已超越了其原本所指的國家文學,轉而成為當今讀者所享用的多元作品的總和。在過去,世界文學主要指的是西歐文學的經典作品,但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加,這一領域卻變得越來越國際化。如今,讀者們可以通過翻譯作品,輕鬆接觸到不同文化的文學精華。
世界文學的真正意義在於其作品的傳播與接受,而不是單一作品的集合。
學者們普遍認為,作品能夠走出其起源國家進入世界文學的範疇,正是因為其翻譯過程中的流通。知名學者David Damrosch曾指出:“作品進入世界文學是透過一個雙重過程:首先是被讀作文學;其次是進入到一個更廣泛的世界,超越其語言及文化的起源。”這種看法強調了文學作品在全球範圍內的意義與影響。
除此之外,Venkat Mani也強調,文學的全球化主要是由資訊的轉移所驅動,而這一過程在印刷文化的發展中得以加速。他指出,圖書館的出現讓出版社和書商能夠印刷和銷售可負擔的書籍,而文化的高識別度的市民又能夠得到這些作品,並使其傳播到更廣大的讀者群中。
Johann Wolfgang Goethe在十九世紀初期的數篇文章中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概念。他談到歐洲文學作品的國際傳播及接收,包括那些源於非西方的作品。他預言,未來世界文學將取代國家文學,成為文學創作的主要模式。他在1827年1月說過:“我越來越確信,詩歌是人類的共同財產,它在各個時代與地點的數百個人中都揭示出其光輝。”
“國家文學現在是一個相對無意義的術語;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來臨,每個人都必須努力促進它的到來。”
進入21世紀後,隨著文化研究的發展,世界文學的範疇也經歷了重大的變化。David Damrosch在其著作中將世界文學視為一種流通與接受的過程,而非簡單的作品集合。他的觀點強調,只有那些通过翻譯而能夠蓬勃發展的作品,才能稱作世界文學。
在世界文學研究中,Franco Moretti提出“距離閱讀”的方法,這種方法重點在於分析出版記錄和國家文學歷史所展現的大規模模式。這一觀點與傳統的細讀方法形成對比,展現了如何從宏觀層面理解文學的全球化動向。
“國家單一性和狹隘觀念越來越不可能,數個國家及地方性文學的結合,將形成世界文學。”
當今的世界文學不僅包括所有時期的經典作品,也涵蓋了專為全球觀眾創作的當代文學。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全球經濟的持續化,文學的全球化再度加速。許多大型的文學選集,如《諾頓世界文學選集》,從1956年的西歐和北美作品發展到1995年的擴展版本,收入了非西方的作品,顯示出文學學術界對世界文學的開放態度。
世界文學的範疇與定義尚處於持續的討論之中,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有的學者認為,翻譯的過程往往會消除原作的語言豐富性,以及其在原文化中可能擁有的政治力量;而另一些學者則主張,即使在世界文學的框架內,對於作品的原語及其背景應持續保持緊密的關注。
這一切與新興的文化研究以及全球化的背景密切相關,而地理、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促使我們在進一步探索全球文學的同時,也重新審視各種文學形式所傳遞的意義。那麼,面對如此多元的全球文學,讀者們又該如何理解和回應這些作品所帶來的新思維和新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