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納米錐是一種高度特化的碳結構,這種結構的尺寸可達到微米級或更小。這些錐形結構具有獨特的幾何特徵,並在現代納米科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對碳納米材料應用的增長,了解碳納米錐的製造過程及其潛在應用變得至關重要。
碳納米錐的高度與底部直徑相近,這一點使其與長型納米線有所區別。它們的外觀僅需在電子顯微鏡下便可觀察清楚。
根據電子顯微鏡的觀察,碳納米錐的開口角度並非任意,而是顯示出約19°、39°、60°、85°及113°等優選值。
碳納米錐的合成可以追溯至1994年,當時科學家們通過電子顯微鏡首次觀察到這種結構。這一發現之後,科學家們進一步用理論模型對其原子結構進行了分析。
現今,碳納米錐的工業生產主要依賴於一種名為Kvaerner Carbon Black & Hydrogen Process的技術。該過程藉助於高清晰度的等離子體火炬,將碳氫化合物分解成碳和氫,操作時的等離子體溫度通常高達2000°C以上。
此工藝以其相對“無排放”的特性聞名,即產生的空氣污染物極少。
在某些經過優化的條件下,固體碳產物的大約20%為碳納米錐,70%為平坦碳圓盤,10%為碳黑。
碳納米錐的開口形狀可以用捲繞的石墨烯片來進行模型化。要實現無應變的圓形包裝,必須從石墨烯片中切出一個扇形。這一扇形的角度需為n × 60°,其中n的取值範圍為1至5。
實驗觀察證明了模型的預測,儘管在顯微鏡觀察時需考量到充電和三維形狀的影響。
所採集的電子衍射圖樣顯示,錐壁的厚度在10至30納米之間,有些納米錐的厚度甚至可達80納米。進一步分析這些圖樣,能夠揭示其排列能力以及無定形碳的存在。
早在1968年,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自然石墨表面存在的碳錐。這些自然形成的錐體的底部依附於石墨,並具有一定的高度變化,從少於1微米到40微米不等。研究指向這些自然錐體的特性與在實驗室中合成的納米錐有所不同,特別是其牆壁的曲率較高。
碳納米錐的應用前景廣泛,其中一個重要的應用是在超細金針的上面進行封裝。這些金針因其高化學穩定性和電導率而被廣泛用於掃描探針顯微鏡,但其金屬尖端易於磨損。利用薄碳蓋來增加其機械穩定性,而又不損害其原有性能。
進一步探索碳納米科技的潛力,是否能引領我們進入更加神奇的材料時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