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納米錐是由碳主要組成的錐形結構,至少具有一個微米或更小的尺寸。這種獨特的結構不僅使它們在微觀世界中獨樹一幟,還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的注意。隨著科技的進步,碳納米錐的潛在應用顯示出令人驚豔的多樣性,但首先需要了解它們的基本特性和結構。
碳納米錐的高度和基底直徑處於相同的量級,這使它們與長度遠大於直徑的尖銳納米線明顯區分開來。
碳納米錐的首次發現可以追溯到1968年前,它們最初是觀察到自然石墨的表面。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碳納米錐逐漸以更可控的方式生產。當前最常見的生產方法是利用等離子體火炬分解碳氫化合物,達到2000°C以上的高溫來獲得。這種過程通常被稱為Kvaerner碳黑和氫氣過程(CBH),其特點是相對“無排放”,因此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物相對較少。
在經過優化的條件下,固體碳產出約包含20%的碳納米錐,70%的平坦碳圓盤,以及10%的碳黑。
碳納米錐的開放形態可被描述為包裹的石墨烯片。為了達到無應力的無縫包裹,一組特定的形狀必須從石墨烯片中切割出來。這個模型顯示,所產生的錐角只有特定的離散值,這些值與石墨烯表面的微觀結構嚴密相連。電子顯微鏡觀察確實確認了這一模型的預測。
例如,錐角的優選值約為19°、39°、60°、85°和113°,這些觀察結果揭示了它們與石墨烯層之間的幾何關係。
儘管電子顯微鏡提供了碳納米錐的清晰影像,但在進行測量時,還需考慮一些實驗誤差,如碳樣品在電子束下的充電現象。這種現象可能會使影像模糊不清,從而影響對形狀的判讀。然而,通過對樣品施加金屬塗層,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並進一步通過幾何形狀分析來確定三維形狀特徵。
除了在實驗室生產的碳納米錐,自然界中的碳納米錐也有著自己的故事。這些自然形成的納米錐,其基座通常附著於石墨上,並且它們的高度變化範圍從少於一微米到40微米不等。相比較,這些自然納米錐的錐壁相對不規則,並且具有更多的缺陷,這使得它們的角度分佈更加寬廣。
碳納米錐的應用潛力不可小覷。近期研究表明,碳納米錐可以用於包裹超細金針,這些金針在掃描探針顯微鏡中顯示出高化學穩定性和良好的導電性。然而,由於金的高塑性,針尖易於磨損。通過添加一層薄薄的碳包覆物,能有效地提高針尖的機械穩定性,而不影響其性能。
隨著我們對碳納米錐的認識不斷加深,這些微觀結構無疑將在材料科學及納米技術領域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碳納米錐的獨特特性和潛在應用是否能夠在未來改變我們對材料的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