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政治的逐漸分化,學者們將兩極化討論分為意識形態兩極化和情感兩極化。意識形態的分歧是指政策立場的不同,而情感兩極化則則主要表現為對政治對立群體的厭惡和不信任。這兩種現象在美國的影響遠超其他民主國家。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自1994年以來,持反對意見的兩黨成員的比例翻了一番,而對對立黨派的厭惡感在2022年達到了歷史新高。
「政治兩極化是社會中不同群體之間的巨大差距。」
在心理學上,情感兩極化與政治部落主義及「我們-他們」的思維密切相關。人類的本能是對內群體表現出忠誠和對外群體表現出懷疑,這在不同的情境下促成了我們的選擇和行為。許多認知偏差,如確認偏誤,顯示人們往往會選擇性地接受與自身信念相符的信息,而忽視那些挑戰自己觀點的事實。這樣的情感基礎有可能驅動人們對於某些政策的態度變得更加僵化和極端。
美國政治的兩極化現象並非新鮮事。從早期的奴隸制爭論到後來的金色時代,以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克服共識,再到1990年代以來的顯著分歧,兩極化一直是美國政治歷程中的常態。儘管有過高辯論的時期,兩黨間的分歧自1990年代以來卻顯著擴大,給予許多選民更鮮明的政治身份認同。
目前,兩極化的議題從氣候變化到槍支管控無一不受到黨派立場的影響。根據2020年2月的一項研究,只有21%的共和黨人將氣候變化視為重要政策優先事項,而78%的民主黨人則持相反的意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多數美國人支持某些政策,例如預先存在的條件應當獲得保險覆蓋,但在政黨的界限內,意見分歧依然巨大。
政治兩極化的原因涉及多個方面。一方面,精英主義的兩極化使得高資訊的公眾與低資訊的公眾之間加大了意識形態的差異。另一方面,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選民的政治選擇出現了顯著分歧,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更傾向於支持民主黨,而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則多數支持共和黨。此外,原本的選舉模式和對極端候選人的偏好也助長了當前的兩極化局勢。
「無論是在意識形態上還是情感上,兩極化的加劇已經成為美國社會一個無法忽視的現實。」
綜上所述,兩極化現象反映了美國政治的一種根本變化,而心理學的角度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後的情感驅動力。這一過程既涉及社會動態,也關乎個體的心理運作。隨著未來政治形勢的發展,我們能否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去縮小這種差距和兩極化的痛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