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政治中,政治兩極化成為了一個顯著的組成部分。學者們通常區分意識形態兩極化(政策立場的差異)和情感兩極化(對政治外群體的不喜好與不信任),這兩種現象在美國中都相當明顯。過去幾十年,與其他可比民主國家相比,美國的意識形態與情感兩極化的增長幅度更為劇烈。政治理想與政策目標的差異是健康民主的指標,但這樣的分歧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中卻充滿了敵意與不信任。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持有對對方政黨的負面看法的兩個政黨成員自1994年以來增長了一倍,而在2022年時對對方的非常不利看法已達歷史新高。
意識形態和情感兩極化的關係相當複雜,雖然學者普遍認同美國的意識形態和情感兩極化在時間上都有所增加。有些研究表明,情感兩極化的增長速度可能快於意識形態兩極化,或許因此驅動了意識形態的變化。這導致像摩里斯·菲奧里納那樣的政治學家認為,公眾的兩極化問題被過度放大,而實際上公共領域的兩極化並不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深刻。
有學者指出,人類顯然擁有一種向內群體表現忠誠而對外群體則產生敵意與不信任的本能,這使得人們在面對挑戰性的信息時經常會有認知偏見。
歷史上,美國的政治兩極化並非新現象。從印刷媒介興起以來,政治對話就往往伴隨著暴力和挑釁。尤其是南北戰爭前夕,奴隸制的問題使得美國愈發分裂。1870年至1900年之間的盡職時期同樣是美國歷史上最具政治兩極化色彩的時期之一,該時期伴隨著政治暴力和高度的言論對抗。進入21世紀後,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政治兩極化似乎達到了新的高峰。
根據2020年數據,當前最具黨派色彩的問題是氣候變化,只有21%的共和黨人認為這是首要政策優先事項,與之相比,78%的民主黨人卻認為必須重視此議題。
除了意識形態上的分歧,社會變遷、選舉制度和媒體報導方式的改變都在影響著美國民眾對於彼此的看法。以選舉為例,由於許多州的初選是封閉的,只有登記的黨員可以參加,使得選舉結果更容易由有保證支持者的核心群體決定,進一步推動兩極化的加劇。又如,選舉的全國化趨勢使得地方議題往往被簡化為全國性黨派問題,這更是深化了黨派對立。
基於當前的情況,若要了解並應對政治兩極化,美國或許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促進更具包容性的對話機會,並反思社交平台和主流媒體所扮演的角色。
政治學者指出,許多普通民眾對於政治的認知相對較低,但高信息的公眾則更可能表達強烈意見,這造成了投票行為的普遍差異。
面對不斷加劇的政治兩極化,社會該如何凝聚共識?如何在尊重彼此的立場與意見的同時,找到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