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Mary Overlie的六大視點如何定義藝術的未來?

隨著當代藝術和表演的變化,藝術家的理念和創作方法正在迅速演變。其中,Mary Overlie的六大視點理論無疑成為了當代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框架。這一理論不僅影響著舞蹈、戲劇的創作,也引導著藝術家們重思其作品和創作過程。

六大視點理論是一種哲學和實踐方法,旨在表達後現代對表演的觀點。

在這個理論中,Overlie將表演拆解為六種基本元素:空間、形狀、時間、情感、動作和故事。這些元素在歷史上經常被置於嚴格的層級結構之中,通常故事和情感在戲劇中佔有支配地位,而在舞蹈中,形狀和動作則更為重要。六大視點使這些材料擺脫傳統結構,使其在一種流動和無層級的環境中進行重新檢視,從而促進了創造性對話。

Overlie觀察到,藝術家的角色從“創造者/起源者”的心態轉變為“觀察者/參與者”。

這種轉變意味著藝術不再是單向創造,而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藝術家被鼓勵放下對材料的控制,深入探索每一種材料作為獨立實體的潛力。這一方法不僅僅是技術的轉變,更是對創作和表演哲學的再思考。在這樣的背景下,表演的意義和藝術本身的定義都面臨著顛覆和重構。

六大視點的組成

這六大視點,即SSTEMS,代表了以下元素:

  • S (空間):涵蓋了舞台的佈局、演員之間的距離和對觀眾的投影角度。
  • S (形狀):涉及幾何形狀、服裝、動作等。
  • T (時間):包括事件的持續時間、節奏和重複等。
  • E (情感):如存在、憤怒、同情等等。
  • M (動作):如行走、呼吸、掉落等動作。
  • S (故事):關於邏輯、記憶及其結構的重組。

從根本上說,六大視點理論不僅是對表演的一種解構,也是重新整合表演的一種方法。

透過這六種視點,演員和導演能夠在一個無階層的環境中進行合作,從而增強了集體創作的能力。藝術家不再是獨自創作的“偉大人物”,而是團隊的一部分,這在今天的藝術界中具有重要意義。

後現代的實踐及其影響

Mary Overlie的六大視點在後現代藝術流派中找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她的學生Anne Bogart和Tina Landau的影響下,他們提出了九個“物理視點”和五個“聲音視點”。這些視點強調了時間和空間的運用,它們的影響力跨越了舞台,延伸至更廣泛的藝術實踐。

例如,Bogart和Landau的作品強調“建築”這一視點,這是對物理環境的關注,以及它如何影響表演的各個方面。他們的著作《The Viewpoints Book》成為許多藝術工作者和學者的寶貴資源,幫助他們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Bogart認為,六大視點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哲學和精神的表達。

這樣的思維轉變使表演藝術除了追求傳統的故事情節外,更加注重氛圍和空間的互動,讓藝術家擁有更多的自由度去探索創作的可能性。

未來藝術的啟示

在當今社會中,藝術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文化環境中保持相關性。Overlie的六大視點為實踐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工具,幫助藝術家重新考慮創作過程,將表演視為一個不斷變化的對話。然而,這樣的方法仍然面臨著如何跨越各種藝術形式的界限和傳統觀念的挑戰。

在未來,這種無階層的創作理念可能會引導藝術家們探索新的表現方式,包括跨媒介的合作,以及更深入的社區參與。這一切都將挑戰我們對藝術的根本定義,以及藝術在當前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是否每位藝術家都能通過對材料的重新認識,找到更具創造性和包容性的表演方式呢?

Trending Knowledge

空間、形狀、情感…六大視點如何重構舞台的每個元素?
在當代表演藝術的領域中,六大視點(Six Viewpoints)作為一種創作和分析表演的框架,無疑為表演藝術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它以空間、形狀、時間、情感、動作機制及演員身體的物質性,為表演提供了多元的詮釋方式。這種運動基礎的教學和藝術實踐,對於後現代劇場和舞蹈編排的發展,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六大視點的創始人,幕劇大師及教育家瑪麗·奧維利(Mary Overlie),在其著作《站在空間中:六大視點的理
觀察者還是創造者?六大視點如何徹底顛覆傳統表演?
在當今的藝術世界中,「六大視點」成為一種新的創作和分析框架,它挑戰了傳統表演藝術中對於固定結構和線性敘事的依賴。這種基於運動的教學和藝術實踐,不僅重新塑造了演員與空間、情感及自身身體之間的關係,還促使表演藝術從割裂的表現轉向一種更為流動和開放的共享創作模式。 <blockquote> 六大視點是一種解構性的藝術方法,從空間、形狀、時間、情感、運動和故事等六個材料出發,探索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