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還是創造者?六大視點如何徹底顛覆傳統表演?

在當今的藝術世界中,「六大視點」成為一種新的創作和分析框架,它挑戰了傳統表演藝術中對於固定結構和線性敘事的依賴。這種基於運動的教學和藝術實踐,不僅重新塑造了演員與空間、情感及自身身體之間的關係,還促使表演藝術從割裂的表現轉向一種更為流動和開放的共享創作模式。

六大視點是一種解構性的藝術方法,從空間、形狀、時間、情感、運動和故事等六個材料出發,探索它們如何在一個非階層的環境中進行重新組合。

背景及其意義

六大視點的概念最初是由劇場大師與教育者瑪麗·奧弗萊於1970年代提出,並在其著作《Standing in Space: The Six Viewpoints Theory & Practice》中進行了更深入的闡述。奧弗萊的視點對於當代後現代劇場、舞蹈和編舞運動的發展貢獻良多,特別是在對抗現代主義所強調的表演創作階層結構和固定意義方面。

視點的核心原則

六大視點的核心在於其「水平主義」原則,強調性能元素的非階層組織方式。其中,表演者和創作者之間的共同創作成為焦點,演員必須充分利用自身身體的衝動和個人經驗,成為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奧弗萊認為,這種關注點的轉變再定義了藝術及藝術家的角色,從一種"創造者"的心態轉向 "觀察者/參與者",以見證和互動的方式進行創作。

六大視點的要素

六大視點(簡稱SSTEMS)包括空間、形狀、時間、情感、運動和故事。在這些要素中,藝術家被鼓勵以獨立的實體來對待每一個要素,並放棄對材料的控制欲。

與其強調具體故事與情感,奧弗萊的視點讓這六個元素在創作過程中主導對話,從而促進了新形式的舞台語言。

創作的橋樑

奧弗萊的「橋樑理論」包含九個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為藝術家提供了參與材料的方法論框架,通過解構和重組表演來深入理解每個元素的角色和價值。

博加特與蘭道的視點理論

安妮·博加特與蒂娜·蘭道在其著作《The Viewpoints Book: A Practical Guide to Viewpoints and Composition》中進一步拓展了六大視點,納入了與時間和空間相關的主要視點,以及聲音的觀點。透過這些概念的引入,表演者能夠在排練和演出過程中運用這些視點,形成獨特的舞台美學。

博加特的視點不僅是身體技巧,更是一種哲學、精神和美學的融合,讓演員在舞台上融入環境,與觀眾建立更深層的連結。

影響與未來展望

奧弗萊的視點理論受到多位先行者的影響,包括瑪莎·格蘭姆及其同行們所倡導的非階層化表演技術。這些理論不僅影響當前的表演實踐,也塑造了未來藝術創作的方向。

在追求表演藝術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思索,藝術創作者是否應該走出固有的創作模式,轉向一種更自由的表達形式,讓每位表演者都能成為共同創作的一部分?

Trending Knowledge

空間、形狀、情感…六大視點如何重構舞台的每個元素?
在當代表演藝術的領域中,六大視點(Six Viewpoints)作為一種創作和分析表演的框架,無疑為表演藝術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它以空間、形狀、時間、情感、動作機制及演員身體的物質性,為表演提供了多元的詮釋方式。這種運動基礎的教學和藝術實踐,對於後現代劇場和舞蹈編排的發展,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六大視點的創始人,幕劇大師及教育家瑪麗·奧維利(Mary Overlie),在其著作《站在空間中:六大視點的理
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Mary Overlie的六大視點如何定義藝術的未來?
隨著當代藝術和表演的變化,藝術家的理念和創作方法正在迅速演變。其中,Mary Overlie的六大視點理論無疑成為了當代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框架。這一理論不僅影響著舞蹈、戲劇的創作,也引導著藝術家們重思其作品和創作過程。 <blockquote> 六大視點理論是一種哲學和實踐方法,旨在表達後現代對表演的觀點。 </blockquote> 在這個理論中,Ov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