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育生物學領域,胚胎體(Embryoid Bodies, EBs)作為源自多能幹細胞的三維聚集體,正在逐步引起研究者的關注。這些幹細胞的來源包括人類的胚胎幹細胞(hESCs)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由於其特有的特性,EBs 被廣泛應用於模擬早期胚胎的行為,對於發育過程的研究以及再生醫學有著重要的貢獻。
EBs的形成過程中,多能幹細胞通過自聚合的方式逐漸聚集形成複雜的結構,這與單層培養中幹細胞的行為截然不同。這一過程揭示了幹細胞如何在多重環境中反應與發展,並突顯了三維細胞結構在細胞分化中的重要性。
多能幹細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小鼠(mESC)、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及人類的胚胎發育階段,這些幹細胞在形成EBs時經歷了同源聚集,通常是透過無黏附材料的培養環境實現自發聚集。
在這個過程中,
Ca2+依賴性粘附分子E-cadherin的表達是關鍵,這使得幹細胞能夠有效地粘附與聚集。
EBs的形成常常依賴於一系列的外部因素,而傳統的創建方法則可能導致EB的大小和形狀不均。同時,為了防止幹細胞在培養過程中發生凋亡,研發了多種藥物來抑制該過程,例如ROCK通路的抑制劑Y-27632和Thiazovivin。而另一些先進技術則使蛋蛋可以在單一微滴內控制細胞密度,進一步提升了EB的形成效率。
在EB內部,幹細胞經歷初步的分化過程,形成與早期胚胎發育相似的外胚層和內胚層,伴隨著複雜的形態發生。這一過程呈現出來的生物結構及細胞類型為藥物測試及組織工程提供了優質的模型。
在EB內部,
細胞外基質(ECM)的沉積為細胞提供了支持,並促進其分化至不同的胚層,這種自發性引導過程與在早期胚胎形成的機制類似。
EBs的研究與早期胚胎發展的過程密切相關,提供了對於器官發育及異常的理解。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了EB在形成胚速段、結構對稱性及腸胃形狀等方面的多樣表現,這些都顯示出EB在模擬實際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潛力。
然而,三維結構的複雜性也給研究者在分化過程中的導向帶來許多挑戰。EB的外圍細胞形成一個封閉的外殼,這導致了物質的傳輸受到限制,使得EB內的細胞更難精確地接收到信號分子。例如,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輸送在直徑超過300微米的EB中變得困難。这一挑戰使得EB內部的細胞群體表現出更大的異質性和低效率的分化能力。
為了解決這些挑戰,科學家們已經嘗試利用聚合物遞送的方式將生長因子引入EB內部。此外,將EB作為個體微組織進行培養再組裝成更大結構的方式在組織工程領域也顯示出希望。
面對如此複雜的環境,研究者們開始思考如何運用這些生物特性來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
三維培養技術的發展催生了許多新的研究方向,使我們能夠以更全面的視角審視多能幹細胞的潛力。然而,在實現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過程中,如何克服這些技術挑戰,並將這些實驗結果轉化為臨床療法,依然是未來的課題。我們是否能夠在這一過程中,發現更加高效的生物技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