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學研究文化如何反映和塑造其成員的心理過程。這一概念基於一個前提,即思想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彼此構成關係。這個理論包含兩個主要命題:首先,人們受到他們所處文化的影響;其次,文化也受到其成員的塑造。
文化心理學旨在定義文化的本質及其在心理現象中的功能,並提出文化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一種抽象的分析概念。
在19世紀,西方浪漫主義成為文化心理學的起源之一。吉安巴蒂斯塔·維科和赫爾德被視為早期思想的重要靈感來源,思考文化如何影響人類。文化心理學的制度性起源可追溯至1860年發行的《民族心理學與語言科學期刊》,該期刊由莫里茨·拉薩魯斯和海曼·施泰因塔爾創立。
威廉·馮特進一步拓展了這一概念,他所撰寫的《民族心理學》是文化心理學早期重要的著作之一。馮特將民族心理學視為一個文化發展的學科,主要研究社會背景中的高層次心理過程。他所提出的方法是比較和歷史分析,這在當時的心理學研究中是相當創新的。
20世紀20年代,另一個早期的文化框架——文化歷史心理學出現,主要由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盧里亞和列昂捷夫所倡導。他們主張人的活動總是嵌入特定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中,因此不應孤立地進行研究。
儘管在心理學研究中,對文化的興趣一度下降,但隨著行為主義在美國的興起,某些人類學家的研究開始探討文化與人格之間的相互作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對人類學和心理學的詮釋轉向的呼聲增高,研究者們受到建構主義和相對主義知識觀的影響,主張文化差異應該在其上下文中理解。
文化心理學的運動出現的背景,不僅是科學界內的學術探索,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反映。這一運動的主要學者包括理查德·施維德和克利福德·理查茲等人。
文化心理學常常與跨文化心理學混淆。雖然兩者之間有相互影響,但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的不同在於,後者一般利用文化作為測試心理過程普遍性的手段,而非研究當地文化實踐如何塑造心理過程。
以心理發展的例子來看,跨文化心理學家可能會詢問讓·皮亞傑的發展階段是否在各種文化中普遍存在,而文化心理學家則會關心特定文化的社會實踐如何以不同方式塑造認知過程的發展。
由於文化心理學依賴於這種互相構成的模型,社會往往未能認識到人對社會的影響。
理查德·施維德指出,在非西方環境中,西方心理學實驗室的研究結果往往無法重現,因此文化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目標是讓多元文化對基本心理理論作出貢獻。這一目標正是許多學者推動的本土心理學方法所共同追求的。
文化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不同文化在情感問題的定義和身心痛苦的區別上有著顯著差異。例如,阿瑟·克萊因曼發現,中國文化中抑鬱的概念曾與生理問題相關聯,但近年來才開始被認識為情感上的困擾。
在心理學研究中,以所謂的西方、受教育、工業化、富裕和民主的(W.E.I.R.D.)族群為主導,導致其他文化的心理特點被忽視。
互相構成是指社會和個體之間的影響。社會由個體構成,個體的行為和行動直接影響社會,反之亦然。這種相互影響的循環模型促使我們意識到社會文化背景對個體發展的重大影響。
儘管文化心理學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但批評的聲音也隨之而來。其中之一是對文化刻板印象的擔憂。有學者指出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可能過於概括,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
進一步的研究應當關注於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進行更多元化的探索與理解。
未來的文化心理學研究應更加強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起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文化交融的時代,是否意味著我們會重新審視與理解個體和文化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