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學是研究文化如何反映和塑造其成員心理過程的學科。它基於心靈與文化不可分割且相互建構的前提。文化心理學強調兩個要點:首先,人是一種文化的產物;其次,文化亦是由人所形塑。學者們試圖定義文化的本質及其在心理現象中的功能。Gerd Baumann曾闡述道:「文化並非一種實體,而是一種抽象的分析概念。」而Richard Shweder則將文化心理學定義為:研究文化傳統和社會實踐如何調節、表達和轉變人類心智的學問。
這導致了人類心靈的民族分歧,而非心靈的統一。
Yoshihisa Kashima談及文化心理學時,將其分為傳統和運動兩種意義。文化心理學作為傳統可以追溯至19世紀的西方浪漫主義。Giambatista Vico和Herder被視為早期重要的思想啟發者。文化心理學的制度性起源始於1860年創立的《民俗心理學與語言科學雜誌》。Wilhelm Wundt對此觀點進行擴展,其《民族心理學》的著作是早期與文化視角相關的心理學文獻之一。
跨文化心理學的興起使得文化心理學與其它心理學分支產生了交集。儘管這兩個領域彼此影響,但它們的焦點有所不同。跨文化心理學使用文化作為測試心理過程普遍性的手段,而文化心理學則關注特定文化的社會實踐如何影響心理過程的發展。
根據Richard Shweder的說法,西方心理學研究在非西方背景中多次無法複製。因此,文化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目標是讓多元文化對基本心理理論進行貢獻,從而進行修正,使這些理論能更全面地詮釋所有人的行為。
W.E.I.R.D.即指西方、受過教育的、工業化的、富裕的和民主的群體,這些群體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代表性非常過度。
最近的研究顯示,不同文化間在邏輯推理和社會價值等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基於W.E.I.R.D.群體的發現未必能普遍適用於其他文化。大多數的心理學研究是基於這12%全球人口的心理學主張,這可能導致誤解心理學理論並忽視了心理學的多元性。
互相塑造的模型顯示社會和個人間的相互影響。社會由個人組成,因此個人的行為和行動會直接影響社會,而社會的組成和價值觀同樣會影響個體自身。
儘管文化心理學已經建立這一理論模型,但社會制度往往未能充分認識到個體在社群中形成的影響。
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也面臨批評,其中之一便是關於文化刻板印象的問題。人們對東亞文化和北美文化在社會心理現象上的差異化解讀,經常會陷入過度概括的陷阱。
心理學家Richard Shweder強調心靈與文化是互相構建且不可分割的。儘管自我報告法是文化心理學常用的數據收集方法,但這種方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可靠性常遭受質疑。
為了理解社會世界,人們可利用文化模型以幫助及時調整行為,這些模型承載著文化根源的智慧。Hazel Rose Markus和Alana Conner提出的4 I's文化模型,強調了個人、互動、機構與觀念四層文化影響之間的關係。
這個文化循環反映了文化與個體之間的互相塑造。
在文化心理學的共同努力下,理論的發展及其應用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我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文化影響。想想看,您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文化的影響而行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