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羊(Ovis canadensis)是一種北美原產的羊,因其大型的角而得名。一對大角可以重達14公斤(30磅),而這些羊的體重大多可達143公斤(315磅)。最近的基因檢測顯示,大角羊有三種不同的亞種,其中一種為瀕危物種:O. c. sierrae。這些羊最初是透過白令陸橋從西伯利亞跨入北美的,北美的羊群曾經達到數百萬隻的高峰,並成為美洲原住民神話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到1900年,因引入歐洲家畜所帶來的疾病及過度獵殺,羊群數量驟降至僅剩數千隻。
Ovis canadensis是北美兩種山羊中的一種,另一種是達爾羊(O. dalli)。在更新世(約750,000年前),野生羊類透過白令陸橋從西伯利亞進入阿拉斯加,隨後廣泛分布到西北美洲,直到巴哈加州和西北墨西哥。與其最接近的亞洲祖先(雪羊)的分歧大約在600,000年前。
在北美,野生羊類進一步分化為兩個現存物種——達爾羊和大角羊,這兩者的雜交在最近的演化歷史中依然存在。
1940年時,Ian McTaggart-Cowan將大角羊分為七個亞種,其中前三個為高山大角羊,後四個為沙漠大角羊。然而從1993年開始,根據Ramey及其同事的DNA測試,發現這七個亞種的劃分大多是虛幻的。當前大多數科學家普遍認可的大角羊有三個亞種:
大角羊以公羊擁有的大型、彎曲的角而命名。母羊雖亦有角,但較短且較筆直。它們的毛色從淺棕色到灰色或深巧克力色,四條腿的背部有白色的臀部和邊緣。雄性通常重58至143公斤(128至315磅),肩高90至105厘米(35至41英寸),鼻到尾的長度為1.6至1.85米(63至73英寸); 雌性通常重34至91公斤(75至201磅),肩高75至90厘米(30至35英寸),長度為1.28至1.58米(50至62英寸)。
雄性的大角可重達14公斤(30磅),這相當於雄性整個身體骨骼的重量。
洛基山大角羊和內華達大角羊生活在北美的寒冷多山地區,相比之下,沙漠大角羊生活在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的熱帶沙漠生態系統。這些羊主要棲息於高山草甸、草地斜坡和毗鄰險峻、石塊叢生的懸崖邊的環境,能夠有效避開捕食者。
大角羊的社會生活相對開放,通常不會有單一的領導公羊。公羊在交配季節之前會進行角撞行為,以建立界限和社會地位。通常,母羊在兩歲時會努力爭奪較高的社會地位。
整個大角羊在傳統上被北美原住民視為神聖動物,這些羊的肉和角可以用來進行儀式和作為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羊的生存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環境破壞的威脅。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許多保護努力均為提高其各地的數量。
今天,大角羊的存活情況依然考驗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從滄海桑田到如今的西北美洲大地,大角羊的遷徙歷史不僅反映了物種的適應與演化,更是一個地域人文與自然界的交織故事。它們的存在意味著我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這是否使我們為了未來的生物多樣性而行動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