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羊(Ovis canadensis)是北美特有的一種羊,其名源於其雄羊的大型彎角。每對角的重量可達14公斤,這體現了它們的強健特徵。最近的基因測試顯示,Ovis canadensis存在三種明確的亞種,其中一種正在面臨滅絕的危機,即O. c. sierrae。
大角羊的歷史可追溯至上個世紀。它們最早是通過白令陸橋從西伯利亞遷徙到北美,當時的數量一度達到數百萬。然而,到了1900年,因為歐洲家畜引入的疾病和過度獵捕,這一數量卻急劇下滑至幾千只。
根據1940年Ian McTaggart-Cowan的分類,大角羊被劃分為七個亞種,現在的科研趨勢卻指向只有三個主要亞種存在。這一分類基於2016年的一項基因研究,該研究運用微衛星和線粒體DNA分析,確認了落基山脈大角羊與內華達山大角羊之間的高度差異,並顯示這兩個亞種在伊利諾斯冰期(約315,000至94,000年前)之前或期間分化。
目前公認的三種亞種為:落基山脈大角羊(O. c. canadensis)、內華達山大角羊(O. c. sierrae)和沙漠大角羊(O. c. nelsoni)。
大角羊分為兩大類別:落基山脈大角羊和內華達山大角羊生活於氣候較涼的高山地區,而沙漠大角羊則適應於美國西南部的沙漠生態系統。這些羊通常棲息在阿爾卑斯草甸、山坡及接近崎嶇岩石的地帶,顯示出它們對環境的高度適應性。
社會結構方面,大角羊通常生活於大型群落中,並且在繁殖季節前,雄羊會試圖建立起一套統治等級,以確保對雌羊的接觸。在這個過程中,雄羊通過角撞行為來進行社會競爭。
雌性大角羊展現出穩定的非線性等級制度,並會在一至兩歲時開始爭奪社會地位。
大角羊的數量在過去的200年中大幅減少,曾經的估數達到150,000至200,000只。人類活動如過度獵捕、生境破壞和與家畜接觸傳播的疾病均對其種群造成了極大威脅。1936年,亞利桑那州的男童子軍發起了保護大角羊的運動,這是一場重振大角羊數量的努力。
現今,大角羊的狩獵在加拿大和美國雖然受到嚴格的規範,但保護工作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尤其是大角羊在生態系統中的指標性地位,使其成為生態保護的重要一環。
大角羊在一些美洲原住民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例如的Apsaalooka(克勞)人,他們的部族文化中對這種羊有著深刻的尊崇。一些故事講述了大角羊的精神意義和他們在自然中的角色。
在Apsaalooka文化中,大角羊象徵著力量、智慧和生存的希望。
我們是否應當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便為這些壯麗的生物創造更安全的棲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