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析是一種研究文件及溝通文物的方法,這些文物可能是各種格式的文本、圖片、音頻或視頻。社會科學家使用內容分析來以可複製和系統化的方式檢視溝通中的模式。相比於模擬社會經驗或收集調查回答,使用內容分析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大優勢在於其非侵入性。
內容分析是一個廣泛的技術家族,其中有效的研究者選擇最佳技術來幫助他們回答實質問題。
然而,內容分析的實踐和理念在不同學科之間各不相同。它們都涉及系統地閱讀或觀察文本或文物,並給這些內容分配標籤(有時稱為編碼),以指示其中有趣或有意義的片段。通過系統地標示一組文本的內容,研究人員可以使用統計方法來定量分析內容的模式,或使用定性方法來分析文本中內容的意義。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計算機被用於內容分析,以自動化文件的標記(或編碼)過程。
內容分析的核心在於回答以下六個問題:哪些數據被分析?如何定義數據?數據來自於哪個群體?相關的背景是什麼?分析的範圍是什麼?測量的對象是什麼?最簡單和最客觀的內容分析形式考慮的是文本中不模糊的特徵,例如字頻、報紙專欄所佔用的頁面面積或電台、電視節目的時長。然而,簡單的字頻分析存在限制,因為一個詞的意義取決於其周圍的文本。
關鍵詞在上下文(KWIC)程序通過將詞放置在其文本上下文中來解決這一問題,幫助消除由同義詞和多義詞引入的模糊性。
在分析的進一步步驟中,研究者可以區分字典基礎(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字典基礎方法根據詞的頻率列表設置類別,並控制詞及其各自類別在文本中的分佈。定量內容分析的這種方法將所發現的類別的觀察變換為定量統計數據,而定性內容分析則更注重意圖及其影響。兩者在方法論上存在強烈的平行,特別是在主題分析方面。
定量內容分析強調編碼頻率的統計分析,並通常在分析開始之前就制定出編碼範疇。這些編碼類別與研究者的假設嚴格相關,通常採取演繹的方法。另一方面,定性分析則處理潛藏的解釋細節,而非顯性的意義。它是歸納性的,始於開放的研究問題,而不是特定的假設。
與此同時,隨著計算機常用設施的興起,基於計算機的方法在內容分析中越來越受歡迎,並且在大規模電子數據集的分析中具有顯著優勢。
內容分析的數據收集工具是編碼書或編碼方案。在定性內容分析中,編碼書是在編碼過程中構建和改善的,而在定量內容分析中,編碼書須在編碼之前開發並進行預測試以確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編碼書包括對人類編碼者的詳細指示,以及需編碼的概念或變數的明確定義和指派的值。
在內容分析中,可靠性和有效性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人應以相同的方式編碼同一文本,以保持一致性。很多時候,量化內容分析還需報告所有變數或測量的相關間接編碼或評價者信度,而這通常是基於實證預測試。這些測量的有效性可通過使用在早期研究中已證實的測量來檢查,而內容的有效性則需通過來自該領域的專家進行審查和批准。
內容分析的五種類型包括:書面文本、口述文本、圖標文本、音視覺文本和超文本。
隨著社會傳播的發展,內容分析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這種研究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的報紙,當時的分析主要是手動計算與某個主題相關的專欄數量。隨著時間推移,內容分析已成功地應用於不同的範疇,尤其是對於大數據的文本分析,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和移動設備上。
然而,內容分析也因為其偏重定量計算而受到批評,有人認為這樣的做法簡化了復雜的溝通過程。相對地,質性內容分析則因為過於主觀而受到質疑。這引發了對內容分析方式的討論:在這個不斷變動的數位時代,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運用內容分析,來深入理解信息的重要性?
這一變化使得內容分析不再僅僅是一種研究技術,而是跨越了不同學科的界限,涵蓋了從傳播學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在這樣的轉變之中,我們應該思考,未來內容分析將如何進一步演變,以應對信息過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