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研究中,內容分析成為社會科學家們普遍使用的重要工具。這種技術不僅可以應用於文本和溝通的各種形式,例如文字、圖像以及音頻或視頻,還能通過系統性的方法揭示社會現象的模式。內容分析的優勢在於其非侵入性,遠比調查或模擬社會經驗更為簡便。無論是質性分析還是量化分析,在學術界都有其專屬的實踐和哲學。
「內容分析是一種研究技術,旨在客觀、系統和量化地描述通訊的顯性內容。」
進行內容分析時,研究者需要回答六個關鍵問題:分析哪些數據?這些數據是如何定義的?數據源自於哪個人群?相關的背景如何?分析的邊界是什麼?最終要測量的是什麼?最簡單的內容分析方式是計算文本的明確特徵,如字詞頻率或文章的長度。然而,單單依賴字詞頻率的限制在於單詞的意義往往依賴於上下文。關鍵字上下文(KWIC)技術試圖通過上下文來解釋單詞,減少同義詞或多義詞帶來的歧義。
量化內容分析強調對已編碼頻率的統計分析,通常以假設為起點,事先確定編碼類別,這些編碼類別與研究者的假設密切相關。這種分析通常是演繹式的,並且需要有嚴格的範疇。在對應於開放數據庫DOCA,這個數據庫收錄、系統化並評估來自於溝通及政治科學研究領域的相關內容分析變數時,量化內容分析展示了其強大的應用潛力。
「量化分析過於簡化複雜的通訊,使其更加可靠。」
質性分析則著重於潛在解釋的細緻入微,它不僅僅關注顯性意義,同時強調研究過程中的變化與發現。通過質性內容分析,研究者能夠更深入地研究文本中的潛在意義,基於這些發現,研究的方向可能會有所調整。
內容分析的數據收集工具是編碼手冊或編碼計劃。在質性內容分析中,編碼手冊在編碼過程中不斷完善,而量化內容分析的編碼手冊則需要在編碼前就經過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預測試。編碼手冊中包括給予人類編碼者的詳細指令,清晰定義相應的概念或變數以及其指定的值。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基於計算機的分析方法越來越受青睞。開放式問題的回答、報紙文章、政黨綱領及醫療記錄都能被進行系統性的文本數據分析。計算機輔助分析有助於減少處理大量電子數據集所需的時間,並減少多位編碼者之間的一致性需求。儘管如此,人類編碼者在分析中仍然不可或缺,因為他們往往能夠挖掘文本中的微妙含義。
正確的編碼程序對於從文本中做出有效推斷至關重要,因此不同的人應該以相同的方式編碼相同的文本,這就是測量可靠性的重要性。研究者建議在進行內容分析時,至少應使用兩位獨立的編碼者。若未測量編碼者之間的可靠性,那麼數據的可靠性就無法得到保證。為了確保所有變數或測量的有效性,專家還應對編碼指導、定義及示例進行審查並提出修改意見。
內容分析目前可應用於五種文本類型:書面文本(如書籍和論文)、口頭文本(如演講和戲劇表演)、圖示文本(如畫作和標誌)、視聽文本(如電視節目和電影)及超文本(互聯網文本)。內容分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初期主要以手工方式進行,通過計算報紙中某個主題的列數來進行分析。最近幾年,隨著大數據的興起,尤其是社交媒體的發展,內容分析變得更加重要。
當然,內容分析的優缺點仍然存在,量化內容分析被批評為過於簡單,而質性內容分析又被指責為缺乏系統性。那麼,在這兩種方法之間,什麼樣的內容分析方法能夠最有效地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和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