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總部位於紐約市的龜灣地區,佔地約17到18英畝,相當於6.9到7.3公頃。此地界西臨第一大道,南接42街,北靠48街,東邊則是伊斯特河。該複合體於1952年完工,包含幾座建築,諸如秘書處、會議大廳和大會大廳及達格·哈馬舍爾德圖書館等。聯合國總部的設計由華萊士·哈里森領導的建築師團隊負責,最終計劃由奧斯卡·尼邁耶和勒·柯布西耶等著名建築師完善。身為聯合國核心機構的總部,也同時成為了龜灣這個詞的代名詞,象徵著聯合國的存在。
聯合國總部的所在位置,曾是肉類加工廠和十ement樓的聚集地,並在1910年代有著艾伯哈德·法伯鉛筆工廠。
1946年,土地由地產開發商威廉·澤肯多夫購買,並意圖建立一個名為“X City”的未來都市。不過,財政問題讓這一計劃無法實現,最終,洛克斐勒家族於同年向聯合國捐贈了此地。
聯合國原本計劃建設一座獨立的城市,但隨著諸多障礙的出現,最終選定了使用洛克斐勒的東河土地。
設計團隊於1947年2月開始工作,經過多次討論與修改,選定了尼邁耶的計劃,他的設計在空間表達上與眾不同,展現出了一種開放的市民廣場概念。
1948年4月,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請求國會批准65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用於建設,但由於內部的爭議,整個貸款的發放受到了延誤。
在1948年9月14日,聯合國舉行了動土典禮,並於1950年1月正式搬入秘書處大樓。儘管當時大樓尚未完全建好,卻首次為全球的聯合國員工提供了工作空間。
1952年10月10日,聯合國總部宣告建設完成,並在65 million 美元的預算下籌備。
總部首次容納了450位員工,而到了1951年,這個數字成長至3300名員工。
從一片河岸上的空地到成為全球和平的象徵,聯合國總部的歷史不僅僅是建築的成就,更是一個人類共同努力的故事。在這段歷史背後,還隱藏著哪些未被發掘的故事和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