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2年,聯合國總部在美國紐約市的塔特灣區正式落成,它坐落於東河旁,成為全球外交的重要場域。然而,這座有著全球義務與使命的建築物,背後的歷史隱藏了一個未能實現的夢想:X City,一個曾經被規劃為未來自給自足城市的構想。今天,讓我們追溯這段歷史,看看為何這個雄心勃勃的計畫最終無法成真,卻在無形中促成了聯合國的誕生。
「1946年,美國房地產開發商威廉·策肯多夫Sr計畫在這片土地上建造一座名為“X City”的未來城市,卻在資金與夢想之間搖擺不定。」
X City的設計是由富有前瞻性的想法所主導。這個城市應該包括57層高的辦公大樓、酒店以及多座商業設施,然而,這個計畫始終無法獲得所需的850萬美元資金。隨著資金的無法到位,原本的期望隨風而去。
然而,這片土地的命運並未止於此。1946年,X City的構想成為了約翰·D·洛克費勒 Jr. 藉由其子尼爾森·洛克費勒帶領的團隊所注重的對象,最終其決定將這片土地捐贈給聯合國,以協助建立新的國際總部。
「在多數人將目光投向未來城市的美麗願景時,洛克費勒家庭則選擇了諾爾巴的實現。」
經歷了多次的設計會議,聯合國的建築設計最終由包括奧斯卡·尼邁耶和勒·柯布西耶在內的國際建築師團隊所共同構思完成。尼邁耶的設計最終獲得選中,組成了一個座落於東河的高聳大廈與小型建築,如今的聯合國總部正是基於這樣的設計理念而建成。
「尼邁耶認為,『美源自建築物所處的恰當空間!』」
雖然許多城市曾為聯合國總部的選址競爭,最終地點還是落在了紐約。過去,聯合國的多次會議曾在倫敦及巴黎等地進行,並且曾經在湖成功的一座工廠中進行行政運作,直到紐約總部的啟用。
而這塊東河的土地,不僅是靜謐的所在,它還象徵著新的國際合作與希望。在1945年至1946年間,聯合國的議程在紐約初露曙光,實現更緊密的合作。以此契機,聯合國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全球性中心。
1952年,聯合國總部在社會上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成為理想合作的象徵。即使是當初未能實現的X City,其設想的部分理念與進步意義反而以另一種方式融入了聯合國。如今,聯合國總部不僅是政治談判的場域,更是各國人員共同努力的精神所在。
「聯合國總部今天仍是國際合作的燈塔,無論是航向何方,它都確實記錄著過去的光陰。」
在全球化愈加深入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再次思考那些未能實現的夢想,以及它們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現實與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