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性戀燈光的使用,將粉紅色、紫色與藍色的燈光融合在一起,以此來表達雙性戀角色的身份。這種燈光不僅被應用在影片和電視劇的工作室燈光中,也在多部影視作品的攝影術中展現出來。雖然並非所有使用這種燈光的影片、電視節目、照片和音樂錄影帶都意在表達雙性戀,但許多酷兒藝術家卻故意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這種顏色組合,這種顏色組合與雙性戀旗幟的顏色如出一轍,並且讓人聯想到霓虹燈和懷舊音樂風格。
根據BBC新聞的George Pierpoint的報導,有些社交媒體用戶聲稱雙性戀燈光作為一種「賦能的視覺工具」,對抗了在視覺媒介中對雙性戀的低代表性。
這種趨勢在2017年獲得了LGBT社區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Twitter、Reddit和Pinterest等社交媒體平台上。Sasha Geffen在Vulture.com寫道,這種燈光已經在意義上變得「穩固」,而Nicky Idika則表示它「成為了媒體中雙性戀敘事的既定部分」。雖然《每日點報》質疑「美學與文化意義哪個先出現」,但也得出結論,這一概念「已經貼近人心」。2018年,潘通選擇了「超紫色」作為年度顏色,BBC指出這反映了該色系的使用日益增長。
《Cosmopolitan》的Amelia Perrin批評了在電視和音樂錄影帶中使用這種燈光的趨勢,認為這種視覺形象「延續了雙性戀的刻板印象」。
Perrin指出,這種燈光通常由霓虹燈造成,讓觀眾聯想到「俱樂部和舞池」,這意味著「雙性戀的約會和關係僅僅是「實驗」,而且只有在你喝醉了的夜晚才會發生」。從歷史上來看,Jessica Mason在《The Mary Sue》中提到,紫色作為多種純色光譜的組合,歷來被用來象徵「皇室與神聖」,以及「魔法、外星生物和未知」。影片講師Lara Thompson認為,粉紅色和藍色的霓虹色彩是2010年代末媒體中對1980年代和1990年代審美的懷舊趨勢的一部分。
根據BOWIE Creators的說法,雙性戀燈光的概念於2014年在Tumblr上首次提出,當時一位《福爾摩斯》迷認為該燈光的使用是為了暗示華生醫生是雙性戀,並將最終與福爾摩斯建立浪漫關係。這一概念雖然對其他節目、電影或音樂錄影帶並未產生直接影響,但卻在世界上提出了雙性戀主題可以透過這種色彩組合來表達的想法。到2017年,左派YouTuber如ContraPoints(當時認同為雙性戀)開始在他們的視頻中使用粉紅、紫色和藍色霓虹燈光。隨著2018年雙性戀燈光成為流行的迷因,多個Twitter主題展示了這一燈光方案的情況,並且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分享了動物在雙性戀燈光下的照片。
雙性戀燈光在多種媒介中出現,通常出現在涉及雙性戀角色或提及雙性戀的場景中。影片《霓虹惡魔》、《原子丹寧》和《黑豹》中都使用了藍色、粉紅色和紫色燈光。同樣,獲獎的《黑鏡》劇集《San Junipero》以及Blumhouse的假日恐怖選集《入魔》的多個單元也採用此視覺美學。之後,電視系列《小鎮怪談》、《月光城》、《刺殺吉安尼·范薇薇斯的美國犯罪故事》、《傳奇護衛隊》以及《貓頭鷹之家》,還有2020年的電影《猛禽小隊》也被指出使用了雙性戀燈光。最新的《洛基》第三集《Lamentis》中,主角透露他的雙性戀身份時亦使用了這種燈光。
《Cosmopolitan》指出,Taylor Swift的粉絲曾將這種色彩組合的存在視為她專輯封面《Lover》中事她曾是雙性戀的證據,並曾和Karla Kloss約會。
這一燈光也運用於Janelle Monáe的《Make Me Feel》、Demi Lovato的《Cool for the Summer》和Ariana Grande的《7 Rings》等音樂錄影帶中。雙性戀燈光於Harry Styles的《Medicine》巡演中及Lil Nas X的《Panini》音樂錄影帶中亦有所出現。另外,Lara Thompson,米德塞克斯大學的電影講師,表示雙性戀燈光並不被廣泛知曉,她指出:「我需要看到更多的範例才能將雙性戀燈光視為一種徹底可信的現象。」
根據Lillian Hochwender在Polygon上撰寫的內容「雙性戀燈光似乎無所不在,即使其中隱約沒有雙性戀的跡象......這些是魔法的顏色,科幻中的外星景觀,以及賽博朋克設置和夜總會中的霓虹燈。因此,雖然Twitter用戶和媒體評論家注意到《約翰·威克3》《銀翼殺手2049》《異色空間》《孤兒:第一擊》《賓果地獄》《國際鐵拳》和《蜘蛛人:新宇宙》等中使用雙性戀燈光,但這通常有著更少的「同性戀」邏輯。」
在2022年,雙性戀燈光在Netflix的《心跳少年》和HBO獲艾美獎的《優越》裡被注意到。此外,2022年的雙性戀皮革電影《Please Baby Please》中,同樣全片都運用了雙性戀燈光。雙性戀燈光無疑地在文化中活躍著,您認為這樣的視覺象徵未來將如何影響我們對雙性戀的理解和代表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