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雷達系統作為一種新興的監視技術,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傳統雷達傳輸信號的方式不同,被動雷達利用環境中的非合作光源來檢測和追蹤目標,如商業廣播和通訊信號。這篇文章將為您揭開被動雷達的歷史背景,以及它如何在科技的推動下不斷發展。
被動雷達系統,亦稱為寄生雷達或被動協調定位,使用環境中的輻射源(如廣播信號)的反射來檢測目標。傳統雷達依賴於發射器和接收器的共用,傳輸脈衝信號來計算物體的距離。而被動雷達則透過捕捉第三方的信號,並測量直接信號與反射信號之間的時間差來推算出目標的位置、航向和速度。
在這一系統中,傳輸器和接收器位於不同的位置,這使得被動雷達屬於雙基地雷達的一種。此技術能夠在目標未發出專用信號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監測,這使其具備了隱蔽性和難以抗擾的特點。
被動雷達系統不僅在軍事用途上表現出色,隨著商業用途的逐漸增長,它正在成為一種更綜合的監控工具。
被動雷達的概念其實並不新穎。早在1935年,英國的羅伯特·華生-瓦特便成功使用BBC的短波發射器檢測到距離達12公里的轟炸機。當時,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雷達系統多為雙基地雷達,許多國家均在1930年代的空防網絡中使用此類設施。
隨著雙工器的發展,單基地雷達系統逐漸取代了早期的雙基地系統。然而,1950年代初期,當有關散射雷達能量的新特性被發現後,開始重新檢視雙基地雷達系統。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技術在1980年代迎來了復興,數位信號處理技術的引入使被動雷達在捕捉不斷變化的廣播信號方面顯示出更高的效率和準確性。
目前,被動雷達的開發和應用多樣化,成為航空監視、海洋探測及國家安全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工具。其依賴的光源可以包括數位音頻廣播、長距離廣播電視 сигналы、全球定位系統 (GPS) 等。尤其是數位廣播信號的興起,更使得被動雷達得以充分利用這些現存的通信基礎設施來進行目標探測。
被動雷達的潛在優勢包括較低的建設和操作成本、隱蔽性較強、以及大範圍的偵察能力。相對於傳統雷達技術,這些優點使它在現代多變的戰爭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
雖然被動雷達技術具備諸多優勢,但也不無挑戰。例如,依賴第三方的發射器使其在某些情況下受到限制;而且,由於對環境輻射的依賴,可能會影響其在某些區域的操作準確性。此外,當前技術仍然相對不成熟,許多發展仍有待完善。
即便如此,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多方的研究發展,被動雷達的應用前景仍然令人期待。
全球許多國家的科研機構和大學正在致力於被動雷達技術的研究,特別是在信號處理和自動追蹤系統的技術開發上,成果斐然。隨著數位通訊技術的日益進步,被動雷達的應用場景將會越來越多。
被動雷達系統從最初的理論探索到現如今的廣泛應用,經歷了漫長的進步之旅。在未來,它能否真正成為一種主流的監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