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手術,又稱腕管釋放術(CTR),是一種神經減壓手術,透過切斷橫腕韌帶來解決腕管綜合症(CTS)帶來的問題。這項手術被建議用於症狀持續且無法通過夜間護腕控制的患者,特別是那些經歷持續麻木、肌肉無力或萎縮的患者。根據數據,每年約有50萬次腕管手術被執行,這一狀況的經濟影響估計超過200億美元。
腕管手術的歷史演變,從早期的開放手術到目前的微創技術,真是讓人驚嘆不已。
根據美國骨科醫生學會(AAOS)的指導方針,腕管釋放術在臨床上證據顯示有中位神經拒絕神經時可以考慮早期手術。具體的管理決策需要根據腕管症綜合症的原因、慢性程度、症狀嚴重性及病人的個人選擇來進行調整。對於初期的自發性腕管綜合症,多數情況需要先進行非手術治療。
腕管釋放手術的主要目標是切斷橫腕韌帶,以減壓中位神經。手術通常分為開放腕管釋放和內視鏡腕管釋放。歷史上,大多數外科醫生進行的是開放手術,這被認為是金標準。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外科醫生選擇進行內視鏡腕管釋放手術。此外,現在的趨勢是以「清醒手術」進行,這不再需要麻醉或使用止血帶,手術也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
內視鏡技術的引入,顛覆了傳統腕管手術的實踐模式,讓術後恢復時間大幅縮短。
開放腕管釋放術(OCTR)為傳統手術的金標準,外科醫生可以直接觀察解剖結構,減少損傷重要結構的風險。術後護理包括輕度壓迫敷料和前臂護腕的使用。患者可在手術幾天後進行手部的適度活動,逐步恢復正常的手部使用。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開發了有限切口的腕管釋放技術。這種微創技術保留了前臂筋膜,減少了術後不適並加快了恢復速度。此外,如今還有線穿刺腕管釋放(TCTR)和透視針對腕管的釋放技術等新方法,這些技術均以降低手術的創傷和成本為目的。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腕管手術的風險和恢復時間都顯著降低,讓更多患者受益。
雖然腕管綜合症無法根治,手術的成功率普遍較高,特別是對於典型症狀的患者。然而,手術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準確的診斷和評估。經過曝光的數據顯示,約90%的患者術後症狀明顯減輕,但患者的滿意度卻只有約50%。
腕管手術的技術演變無疑顯示出在醫療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患者的治療中所獲得的益處在不斷增加。新技術的採用會否持續推動手術成功率的提升並降低風險,成為臨床實踐的一個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