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爾里希斯到現代:為何分開浪漫與性吸引的概念如此重要?

在心理學中,分裂吸引模型(Split Attraction Model,簡稱SAM)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個人浪漫吸引和性吸引之間區別的框架。這一模型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尤其是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關係方式的今天。

分裂吸引模型的出現不僅幫助人們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還對於促進社會的包容性有著積極影響。

歷史背景與身份認同

分裂吸引的概念始於19世紀末。1879年,德國作家卡爾·海因里希·烏爾里希斯(Karl Heinrich Ulrichs)在其12部關於非異性戀吸引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這一觀念。烏爾里希斯描述的 "聯合雙性戀 "和 "分離雙性戀 ",即今天的雙浪漫性戀和異性戀同性戀,進一步引出了人們對於性與浪漫吸引的反思。

然而,烏爾里希斯的模型未能在當時廣為流傳,主要是因為其複雜性。隨著時間推移,1979年,心理學家多洛西·特諾夫(Dorothy Tennov)在她的著作《愛與迷戀:戀愛的經歷》中更進一步探討了吸引的多樣性。她將迷戀描述為一種強烈的吸引,但也強調了性並非其主要焦點。

特諾夫的「非迷戀」一詞,有時被視為無浪漫情感(aromantic)的前身,這進一步強調了浪漫與性吸引的分離。

現代的分裂吸引模型

當代的分裂吸引模型主要由無性戀和無浪漫情感社群創造,以更好地描述他們在社群內部及外部的身份。這一術語大約在2015年出現,但分裂吸引的概念自2005年無浪漫情感這一術語問世以來就已被廣泛使用。

對於那些在分裂吸引模型下自我認同的人來說,常見的詞彙如「無浪漫無性戀」(aromantic asexual,簡稱aro-ace)和「泛浪漫性戀者」(panromantic demisexual)等,都是用來描述他們在浪漫和性吸引上的不同感受。

這些身份標籤不僅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還增進了公共對這些複雜關係的認識。

研究現狀與未來方向

儘管關於浪漫吸引與性吸引之間的區別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但心理學家如麗莎·M·戴蒙德(Lisa M. Diamond)卻指出,一個人的浪漫吸引可能與性吸引有所不同。最新的研究表明,無論在無性戀者或非無性戀者之中,浪漫和性吸引之間的分裂現象都是存在的。

例如,2022年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儘管浪漫向和性向之間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兩者卻並不完全匹配。這意味著,無論在任何群體中,存在多樣化且流變的吸引形式是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的。

對於吸引的多元認識能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際關係的本質,並創造出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總結

透過對分裂吸引模型的深入了解,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還能夠對身邊的人和他們的關係保持開放的態度。這一模型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不僅為無性戀者和無浪漫情感者提供了認同,也讓社會對於愛和吸引的多樣性有了新的認識。那麼,您是否能夠將自己的情感經歷與這一模型聯繫起來,從而重新審視自己的關係觀念呢?

Trending Knowledge

愛情的多樣性:如何理解浪漫與性吸引的不同層次?
在心理學中,分離吸引模式(Split Attraction Model,簡稱SAM)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幫助我們理解浪漫吸引和性吸引之間的區別。在這個模式中,這兩種吸引力是獨立的,並可以彼此不同。這種理解對於許多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LGBTQIA+社群內。 <blockquote> 「分離吸引模式使得人們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在浪漫和性方面的需求。」 </bl
吸引力的雙面性:你知道情感與性慾如何不相干嗎?
在當今社會,性取向和情感取向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受到關注,這令我們開始重新思考人際關係的本質。這個概念,通常稱為分離吸引模型(Split Attraction Model,簡稱SAM),它使人們能夠理解為何一個人可以在淺層情感上吸引某些人,而在性慾上卻並不相同。這樣的劃分不僅讓人們在LGBTQIA+社群內調整自己的身份認同,實際上也對所有人的人際交往有著重要意義。 歷史與身份 分離吸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