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戰爭中,「人類盾牌」的概念在軍事策略中逐漸演變,並在許多衝突中引發了高度的道德和法律爭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現代,這一策略的運用不僅改變了戰鬥的格局,也挑戰了國際法。
人類盾牌是非戰鬥人員在戰爭中擔任的角色,往往被強迫或志願作為擋在合法軍事目標前以減少敵方攻擊的做法。
根據1949年日內瓦公約及1977年附加議定書,強迫已受保護人員作為人類盾牌的行為被視為戰爭罪。學者們,如法學教授Eliav Lieblich和Adil Ahmad Haque,表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無辜平民的傷害也必須承擔法律和道德責任。
哈克認為,強迫盾牌保留其免於意圖上的不必要和不成比例的危害的法律和道德保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法開始加強對於平民的保護,現代人類盾牌的概念隨之出現。例如,《海牙公約》第23條禁止迫使敵方國籍的人參與針對他們國家的戰爭行動。
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中,法西斯義大利的軍隊系統地轟炸了由紅十字會運營的醫療設施。義大利指責埃塞俄比亞利用醫院掩藏武器,展示了人類盾牌的概念在戰爭中的現實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種戰事中出現了使用人類盾牌的事件。德國在華沙起義中,納粹軍隊用波蘭平民作為人體盾牌。相似的案例在太平洋戰場中也屢見不鮮,當日本軍隊將民眾散布在其軍事設施附近以保護自己免受美軍轟炸。
在阿爾及利亞戰爭及伊拉克-庫德衝突中,使用人類盾牌的行為愈發普遍。這些事件不僅反映出戰爭的殘酷性,也揭示了在戰爭中平民的脆弱性相關的諸多倫理問題。
在當前的衝突中,如阿富汗戰爭和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人類盾牌的運用再次受到關注。恐怖組織如博科哈拉姆和基地組織等,皆被指控使用平民作為人類盾牌,從而有效提升其抵抗運動的強度。
在2003年伊拉克入侵期間,數百名自願者選擇成為人類盾牌,以阻止美國主導的聯軍對某些地點的轟炸。
人類盾牌作為一種軍事策略的使用既是對法律的挑戰,也是對道德的考驗。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些事件引發了對於戰爭、平民保護以及執行國際法的深刻思考。未來,如何有效地防止人類盾牌的使用以及確保戰爭中的平民保護,將是國際合作中的一項重大挑戰。你認為在現代戰爭中,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無辜的平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