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違約掉期(CDS)是一種金融衍生合約,賣方在借款方違約或發生其他信用事件的情況下,將賠償買方。這意味著CDS的賣方為買方提供了一種針對特定資產或金融工具的保險安排。而對於金融巨頭而言,CDS不僅僅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更是市場投資和規避風險的戰略性利器。
根據一些報告,截止到2018年6月,市場上仍然存在著8兆美元的CDS名義價值。
自1990年代早期開始,CDS以其靈活性和對沖能力迅速在金融市場上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在2000年代的金融繁榮期,CDS的使用量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從2007年底的62.2兆美元跌至2010年的26.3兆美元,隨後又維持在25.5兆美元,顯示出市場在經歷金融危機後的調整。
CDS合約的非集中交易性質使其在金融市場中引發了更大的透明度和系統風險的擔憂。
CDS合約涉及兩個主要方:買方和賣方。買方支付定期的保費,而在基準實體(通常是公司或政府)發生違約時,賣方將支付約定的賠償金。值得注意的是,CDS的買方不需要實際持有相關資產,這導致了“裸CDS”的興起。這類合約的市場占比高達80%至90%。
在CDS市場中,“裸CDS”被批評像是在為他人的資產投保,並可能促成市場的不穩定,類似於為鄰居的房屋購買火災保險。
CDS的用途相當靈活,包括對沖風險、實現套利和投機。在對沖風險方面,投資者可以利用CDS來轉移風險,而在套利方面,則可以通過在不同的市場中進行交易來獲利。同時,CDS也為投資者提供了無需實際持有債務工具即可進行投機的機會。
隨著市場擴大,對於CDS市場的透明度要求不斷提高。一些金融監管機構已開始要求提供更詳細的交易數據,但仍然存在諸多挑戰。金融巨頭對CDS的熱衷可能預示著未來市場結構的根本變化——從過去的封閉性向更高的透明度和市場監管轉變。
金融市場的規模和複雜性使得CDS成為市場健康的晴雨表,並成為投資者和監管者監測信貸風險的重要工具。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金融環境的變化,CDS的未來發展將如何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和風險管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