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是一種金融衍生工具,其核心在於為債務人可能違約的風險進行保險。在劇烈的市場波動與不確定性下,CDS的使用日益增加,並引發了無數討論與爭議。這篇文章將探討CDS的結構、用途以及其對市場的影響,並試圖回答為何這麼多投資者選擇進入這個看似瘋狂的市場。
信用違約掉期是由買方定期支付給賣方一筆費用,以換取當基礎資產違約時所需的賠償。
隨著2007至2008年金融危機的到來,市場的透明度問題成為監管機構的關注焦點。金融危機促使相關部門加強對此市場的監管,期望降低系統性風險。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全球CDS的名義價值達到62.2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在2010年中旬降至26.3萬億美元,並在2012年初趨於穩定。
投資者可能會基於對某一公司財務狀況的猜測而進行CDS的買賣,藉此獲取利潤,這種交易行為在金融市場上被視為極具風險與回報的操作。CDS的使用不僅限於公司和政府,特殊目的機構發行的資產擔保證券同樣是CDS的參考實體。
例如,若參與CDS交易的銀行和其參考方同時違約,則買方將無法從CDS中獲取預期的保障,最終導致巨大的財務損失。在進入CDS合約後,買賣雙方皆面臨對方違約的風險,這形成了整個市場的潛在不穩定性。
目前,許多政策制定者正熱衷於提高市場透明度,以期望未來能夠降低潛在的市場風險。隨著市場對CDS的依賴日益加深,對其風險管理的需求變得更為急迫,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