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戀愛暴力,指的是在青少年約會關係中發生的身體、性或心理/情感虐待。儘管成人間的親密伴侶暴力( IPV) 被廣泛研究,但青春期戀愛中的暴力仍然缺乏了解。研究多數集中於白人青少年,截至2013年,尚未有關注青少年同性戀關係的研究。
根據研究,青春期的暴力行為可能出現在社會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並且對受害者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造成長期的不利影響。從性別研究的角度來看,女生為何更容易成為受害者成為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
數據顯示,約32%的男性青少年在約會期間會對伴侶施加某種形式的暴力,而女性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比例則為男性的一半。
在青春期的異性戀關係中,研究指出男女雙方報告經歷暴力的比例相似,或是女生更可能報告自己施加暴力。研究者認為,在青春期這一特殊發展階段,性別特徵的變化也可能導致這一現象的出現。
不少研究指出,女生報告經歷的嚴重暴力事件,如威脅使用武器、被打、窒息、燒傷或強姦的比例顯著高於男生。他們在報告中也表明,因虐待而需要心理或醫療幫助的女生比例遠超男生。
女生更可能將愛情中的暴力行為視為一種嚴重問題,而男生則多數報告經歷較輕微的傷害,例如被捏、打或踢。
社會對於青春期戀愛暴力的理解仍存在爭議。很多人認為攻擊性行為會伴隨著個體的終生持續,但這一觀點卻可能會導致未來關係中的風險,也可能對施暴者的生活造成傷害。
有研究表明,女生在經受過猛烈的暴力後,對於施暴行為的認知會變得更加敏感,當出現身體衝突(例如被打)時,她們才會意識到這是暴力,並進而選擇結束關係。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12至19歲的年輕人經歷的約會暴力侵害其比例非常之高,尤其在女生當中,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女孩經歷了約會中的情感或身體虐待。
大量研究已經揭示了青春期約會中暴力行為背後的成因。這些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的負面經驗(如父母的過世或離婚)與未來戀愛關係中的暴力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心理健康疏忽等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導致了年輕人採取暴力行為。
有學者指出,青春期的男生和女生在身體層面上變得越來越平等,這讓女生在施暴時有了更多的主動權,這不同於成年女性在面對生理成熟男性時的情況。
在美國,青春期戀愛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女性。研究表明,幾乎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女性在約會過程中受到身體或情感虐待,然而許多家長對這個議題仍抱有懷疑甚至否認的態度。這使得教育階層亟需更積極地介入。
美國國會在2011年頒布法令,以提升社會對青春期戀愛暴力的認識與防治。各州立法機構也開始重視這一問題,推動學校發展相應的預防計劃。
面對這一問題,社會需要更多教育與對話的機會。許多非政府組織和專業機構都在全國範圍內提供幫助與指導,致力於提升青少年對戀愛暴力的認識,並教導他們如何建立健康的戀愛關係。以社交媒體等現代資訊平台作為緊急反應通道,也能夠幫助受害者更快地尋求支援。
最後,詢問自己:我們是否在足夠重視青春期戀愛暴力及其背後的性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