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戀愛暴力(Teen Dating Violence)是指在青少年之間的交往關係中,出現的身體、性或心理情緒虐待行為。雖然成年人之間的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記錄,但是青少年戀愛關係中的暴力卻幾乎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因此這一現象並不為人所熟知。根據研究,青少年在社會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歷的這些暴力行為,會導致長期的心理和身體後果。
「年輕人在戀愛中所經歷的暴力,往往伴隨著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性別特徵,是一種特殊的情況。」
在青少年IPV的研究文獻中,發現異性戀關係中的男孩和女孩報告經歷IPV的比例相似,甚至有研究指出女孩報告施加IPV的比例高於男孩。這一現象可歸因於男性和女性在青少年期間身體上相對平等,使得女性在某些情況下能夠通過身體暴力來表達力量。儘管如此,研究顯示女孩在遭受嚴重暴力,如被威脅使用武器、打擊、勒死、毆打、燒傷或強姦等方面,報告的比例遠高於男孩,並且她們更可能需要心理幫助或醫療協助來應對這些虐待經歷。
「女孩更傾向於視戀愛暴力為一個嚴肅的問題,而男孩則更可能報告經歷較輕微的侵害行為。」
關於青少年戀愛暴力的討論中存在著許多誤解,其中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認為攻擊行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穩定不變。這引起了對於施害者的分類問題——若將其標記為潛在威脅,可能會對其未來的生活及關係造成負面影響,而不予分類的話,又可能讓未來的伴侶面臨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男性和女性在戀愛關係中的暴力頻率相似,女性卻受到的嚴重暴力影響更為顯著。這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暴力的評估應依據「嚴重性」來進行嗎?
「青少年在戀愛中遭受的暴力經常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針對青少年戀愛關係中的暴力行為成因進行的研究中,養成因素往往佔主導,如家庭背景和童年經歷。研究表明,童年期的逆境,如父母離婚、暴力和虐待,與青少年時期出現的暴力行為之間存在強烈的正相關。即便如此,對於自然因素如激素水平對於青少年暴力傾向的影響,目前仍需進一步的探討。
目前的文獻主要關注於白人青少年,對於青少年同性戀關係中的IPV研究幾乎空白。據報告,約32%的男性青少年會對情侶施加某種形式的暴力,而女性青少年的比例約一半。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青少年和成年人往往並未意識到青少年戀愛暴力的存在,這種盲點使得許多受害者無法獲得必要的幫助。
「大約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女孩在戀愛關係中遭受身體、情感或語言虐待。」
美國許多州已經開始實施法律來應對青少年戀愛暴力問題,這些法律要求校方制定針對該問題的計劃。自2011年以來,2月被宣布為「全國青少年戀愛暴力意識與預防月」,旨在提高公眾對青少年戀愛暴力的認識。各種機構和熱線也為受害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與資源,例如全國青少年戀愛虐待熱線等,幫助青少年認識健康的關係和警示徵兆。
青少年戀愛暴力的存在引起了廣泛關注,而女生所承受的更嚴重的影響又為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加強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以保障青少年的安全與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