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統一危害品標準(GHS)由聯合國主導,是一套國際間一致承認的標準,旨在取代各國過去使用的各種危險物質分類和標示方案。此系統的核心要素包括標準化的危害測試標準、通用的警示圖示,以及提供使用危險品者相關資訊的安全數據表(SDS),這些資料組織方式一致,極其重要。GHS系統不僅為調整危險品標示提供了統一的架構,也補充了聯合國的危險物質運輸編號系統。
迄至2017年,大多數主要國家已顯著實施GHS,包括歐盟及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的標準。
在GHS誕生之前,各國在危險分類上的不同規定使得標準和標籤相互矛盾,造成巨大的合規成本。業界對於制定全球標準的需求日益上升,尤其在每年高達1.7兆美元的化學品貿易中,過於複雜的合規系統對企業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發展一套可被所有國家接受的全球標準充滿機會,尤其是在降低成本和改善合規的方面。
GHS的發展始於1992年的里約環境與發展會議(Earth Summit),當時包括國際勞工組織(IL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及各國政府的相關利益關係者達成共識,認為「應該在2000年前達成全球統一的危害分類及標示系統,包括物質安全數據表及易於理解的圖示。」雖然該標準並非任何條約的強制性條款,但它為參與國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基礎,方便進行危害分類和危害交付標準。
GHS標準的危害分類系統對物質的物理、健康和環境危害進行了明確定義,每一個分類類別都配有相應的圖示。物理危害包括爆炸物、易燃氣體、易燃液體、和壓縮氣體等,這些物質根據其具體特性被劃分至相應的類別。
根據最新的GHS修訂,物質或物品被分為17個不同的危害類別,與聯合國危險品系統密切相關。
例如,易燃液體的分類根據閃點的高低分為四個範疇,而環境危害則關注特定物質在水生環境中對生物的潛在傷害。這樣的標準化不僅有助於企業遵循規定,還能保護消費者和環境免受危險物質影響。
GHS的健康危害分類包括急性毒性、皮膚腐蝕、眼睛損傷等類別,這使得產品的危害資訊得以具體化。這些分類依據毒性的不同程度、接觸的方式等,以便在運輸和使用時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
例如,急性毒性的分類依據相應的LD50或LC50值,具體劃分為五個類別,為使用者提供了關鍵信息以減少健康風險。
在環境方面,GHS也關注物質對水生環境的影響,設定了急性和慢性的水生生物毒性分類,幫助企業理解產品的潛在危害,並推動其采取負責任的產品設計。
GHS讓這些潛在環境商的資訊變得更加透明,進而促進各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GHS在儲存和交付的要求上,也統一了標籤的元素,使得相關信息能夠清晰地傳達。這些元素包括圖示、信號詞、危害聲明以及減少風險的預防措施,使產品使用者在不同國家能夠直觀地理解潛在危害。
各類行業在實施GHS標準之際,提供相應的培訓,以確保員工了解危險物品的特性及應對措施,同時,企業努力遵循GHS的指導方針,減少意外傷害及其所造成的損失。
隨著全球市場的不斷演變,GHS的實施將成為企業在不可預見的風險管理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GHS標準,各國能夠有效交流資訊,提升國際間的危險品管理效果。
隨著對產品安全,環境保護及人員健康的重視不斷增加,GHS的誕生無疑是應對當今全球挑戰的關鍵一步。未來,隨著標準的不斷進化,這個系統能否持續促進全球化的安全責任感以及公共健康,是全世界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