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海豹(Phoca largha),又稱為拉爾哈海豹,是海豹科的一員,這種海豹生活在北太平洋的冰浮和水域,並被認為是真正的海豹。斑點海豹主要分佈在博福特海、楚克奇海、貝林海及鄂霍次克海的沿海大陸棚,並向南遷徙至北黃海及日本海的西部。這些海豹在阿拉斯加的活動範圍從東南布里斯托灣到邊界點,尤其在夏秋季節,即無冰期時,它們會在此地交配和產仔。
由於全球暖化導致北極冰浮的減少,導致人們擔心斑點海豹的滅絕威脅。
斑點海豹的名字源自希臘語中的「海豹」一詞,而「largo」則是西伯利亞通古斯族人對這種海豹的稱呼。此外,斑點海豹的特徵是其身上的不規則黑斑,這也是其在英語中的名稱來源。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語中有幾種名稱,包括issuriq、gazigyaq和qasigiaq等。
斑點海豹的體型中等,成年海豹通常重82至109公斤,身長150至210公分。其頭部圓潤,具有狹窄的口鼻,身體相對較小,短小的後鰭提供推進力,而前鰭則像舵一樣引導方向。斑點海豹的毛皮顏色從銀灰色到白色不等,並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這些斑點覆蓋整個身體。
斑點海豹的棲息地主要位於北極或亞北極水域,尤其是在繁殖季節時常見於冰浮的外圍。在夏季,牠們則會生活於開放的海洋或附近的海岸。根據研究,斑點海豹的種群可分為三個主要群體,其中貝林海的種群約有10萬隻,並且該地區也為唯一在美國的種群。
斑點海豹在夏季會遷徙至開放的水域,並在冰層上產仔。
斑點海豹性格相對害羞,對人類接近時會保持警惕。儘管日常生活中可能是獨自生活,但在繁殖和換毛的季節,它們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較大的群體。在阿拉斯加,Kasegaluk Lagoon、Kotzebue Sound附近的Cape Espenburg以及Kuskokwim Bay等地則是最大聚集地之一。
性成熟約在四歲,繁殖季節大約落在每年的一月到四月中,並在三月中旬迎來小海豹的出生。斑點海豹一年通常只會配對一次,並形成由雄性、雌性及其幼崽組成的「家庭」單位。小海豹出生時長約100公分,重約12公斤,並在六週後斷奶。這種海豹的壽命最高可達35年,但大多數生活不過25年。
斑點海豹潛水的深度可達300公尺,並以多種海洋生物為食。幼魚主要以磷蝦和一些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而成年的斑點海豹則喜歡吃多種魚類,包括鯡魚、北極鱈、鱈魚及鯖魚。雖然對它們的叫聲了解不多,但它們在換毛的群體中似乎會發出更多的聲音,當人類接近時會有咆哮、吠叫、呻吟和吼叫的聲音。
透過衛星追蹤,研究顯示斑點海豹每年可遷徙超過3300公里。
鑒於全球變暖導致的北極冰量損失,2008年3月2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對斑點海豹進行了地位審查。經過約18個月的評估後,2009年10月15日,NOAA宣布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兩個主要斑點海豹種群的總數為20萬隻,並未處於滅絕的危險中。雖然面臨全球暖化的挑戰,但該報告認為預期的海冰波動不會對其造成過大影響。
在中國,斑點海豹曾被列為二級國家保護動物,但已於2021年提升至一級保護。目前該物種在中國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全球暖化、海洋交通、工業噪音、海洋污染和捕獵。在南韓,斑點海豹被指定為自然文化財產第331號,也屬於二級瀕危物種。
隨著人類活動不斷影響海洋生態,面對這些美麗且迷人的海洋生物,我們是否應該加倍努力,以確保它們能繼續在北太平洋及其棲息地中生存呢?